首页| 课程申报| 最新动态| 科研快报| 网络课堂| 理论教学| 实验教学| 图片资源| 教学课件| 教学视频| 仪器设备| 网上答疑
最 新 热 门
 固顶 泌尿系统-李秋霞副教授
 固顶 第一届国际运动医学与...
 固顶 2014活性氧生物学效应...
 固顶 陕西省生理科学会2014...
 固顶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
 固顶 田振军教授本学期课程...
 固顶 中国解剖学会2013年学...
 固顶 2013长安国际心血管病...
最 新 推 荐
 固顶 《运动解剖学》课程建...
 固顶 《运动解剖学》课程简介
 固顶 运动心血管实验室简介
 固顶 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解...
 固顶 田振军教授指导的运动...
 固顶 中国中老年人群C反应蛋...
 固顶 荧光/化学发光/可见数...
 固顶 透射式电子显微镜

  正文内容

运动解剖学电子教案 第12章 心血管系统


[ 作者:Admin     来源:运动解剖学课程网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11/21     文章录入:Admin ]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心血管的组成、形态与位置,掌握心脏、血管等的微细结构及功能。掌握体育锻炼对心血管的影响。
授课方式:
网络多媒体课件
 
【基本要求】
1掌握心血管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掌握心脏的位置、形态、结构及体育锻炼对心脏的影响。
3了解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及分布规律。
4掌握体循环的途径、机能和主要大血管的名称与分布。了解肺循环的路径及重要大血管的名称和分布。
5了解心传导系的组成与功能,了解心脏的神经支配,了解心包。
 
【基本概念】
1体循环与肺循环:体循环又称大循环,由左心室射血入主动脉开始,经各级动脉分支移行为毛细血管,再经各级静脉属支形成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的血液循环路径。肺循环又称小循环,由右心室射血入肺动脉开始,经各级分支,分布于肺泡组织,再经 各级静脉属支形成左、右肺静脉流回到左心房的血液循环路径。
2动脉、静脉与毛细血管:动脉是指运血离心的血管,静脉是指引导血液回心的血管;毛细血管是连接动、静脉末梢间,管壁仅由内皮及其基膜组成,口径在7-8微米之间的血管 。
3静脉角: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汇集处的夹角。
4门静脉:为短而粗的静脉干,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汇合而成,是肝的功能性血管,主要收集食管腹段、胃、小肠、大肠(至直肠上部)、胰、胆囊和脾等的静脉血。
5房室交汇点:是冠状沟和后室间沟相交汇处,是心脏表面的一个重要标志。
6运动员心脏:由于适应运动训练需要的高功能、大储备而发生的心脏肥大称为功能性肥大或称运动员心脏。
7心包:是包裹心脏和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的结缔组织膜,由纤维心包和浆膜心包组成。
8微循环: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微细血管内的血液循环,是血液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
9心传导系:由特殊的神经性心肌纤维构成,主要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交界区和室内传导系统。  
【重点难点】
1心血管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心脏各腔的入口、出口名称及瓣膜配置。
3心脏的构造、心的血液供应与神经支配。
4心传导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5血管的分类与分布规律及血管壁的构造。
6主动脉干的主要分支与分布;上、下腔静脉系的主要属支及收受范围。
7门静脉的组成与功能。
8体育锻炼对心脏和血管的影响。  
【思考练习】
1 试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和功能。
2 试述心脏的位置与外形。
3 试述心腔的结构,开口及瓣膜配布。
4 心壁的构造如何?
5 心传导系统是如何构成的?有何功能?
6 血管壁的构造如何?动脉与静脉在构造上有何区别?
7 试述体循环动脉的主要分支分布?
8 试述体循环静脉的回流途径。
9 血液从心脏出发经过哪些血管到达右手和右足?
10 消化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除脂肪外)和肺吸入的O经何途径进入小腿三头肌,小腿三头肌内产生的CO,又经何途径排出体外?
11 过量饮水后由口进入,经尿道排出的途径如何?
12 股四头肌收缩产生的代谢废液是如何排出体外的(皮肤除外)?
13 体育锻炼对心血管系统有哪些影响?
 
课 程
运动解剖学
授课对象
四年制本科 体育教育专业
教 师
田振军
职 称
教  授
讲授方式
理论课
大 班
学 时
54学时
实验课
小  班
学 时
18学时
使用教材
《运动解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十二章  心血管系统
【基本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心血管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心血管系统是由心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组成。心脏是连接动脉和静脉的枢钮,是心血管系统的“动力泵”,并且具有重要的内分泌功能。心脏有节律地收缩与舒张,不停地将血 液由动脉射出,由静脉吸入,保证血液在心血管内连续不断地做定向流动。动脉是运血离心 的管道,静脉是引导血液回心的血管,毛细血管是连接动、静脉末梢间的管道。在神经体液 调节下,血液沿心血管系统循环不息。机体消化、呼吸、泌尿等系统及皮肤通过体循环和肺 循环实现营养物质的送达和代谢废物(液态和气态)的排除。另外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借循环系统输送到相应器官以调节其生理功能。新近研究证实,心肌细胞可产生心钠素、血管紧张素、脑钠素和抗心律失常肽等十多种激素和生物活性物质,并参与机体多种功能的调节 。
二、血管的组织结构
(一)动脉的组织结构
动脉由心脏发出,在行程中不断分支,最后移行为毛细血管。根据动脉管径大小和管壁构造特点,可分为大动脉、中动脉和小动脉。动脉壁因承受较大的压力,管壁较厚,可分为三 层:即内膜、中膜和外膜。
1内膜:内膜菲薄而光滑,由内皮、内皮下层和内弹性膜组成,内皮可减少血流阻力。目前研究表明,内皮作为半透膜,将血管内外分开,调节血管内、外的物质交换,起屏障作用,同时血管内皮细胞可分泌诸多抗凝血抗粘附因子、血管舒/缩因子、血管平滑肌生长抑制因子,如内皮素、血管紧张素、一氧化氮和前列环素等。
2中膜:最厚,主要由环行平滑肌、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构成。中动脉中膜最厚,由10-40层环行排列的平滑肌组成。小动脉中膜最薄,与其外膜相当。大动脉由多层弹性膜和平滑肌构成,成人约有40-70层弹性膜,弹性膜之间有环行平滑肌及少量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 组成 。目前研究表明,血管平滑肌上有多种激素的受体。如肾上腺素受体、5-羟色胺受体、血管紧张素受体以及心钠素、内皮素等肽类激素受体。这些物质通过受体调节血管平滑肌的功能。
3外膜:外膜较薄,由疏松结缔组织组成,并有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以及营养自身血管的小动、静脉、小淋巴管、毛细血管分布(12-1中动脉、大动脉组织切片 )。
(二)静脉的组织结构
静脉由毛细血管开始逐渐增厚汇合,管壁逐渐变厚,根据静脉管壁结构与管径大小分为大、中、小三级,静脉管壁结构变化较大,大致可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但三层界限不清,与动脉相比,静脉管壁内平滑肌和弹性组织不及动脉丰富,但结缔组织成分较多。
1 内膜: 静脉内膜薄,内弹性膜不发达或不明显,管径在2毫米以 上的静脉常有瓣膜,由内膜构成,表面贴衬内皮,中心为含弹性纤维的结缔组织。
2中膜: 静脉中膜不发达,由平滑肌构成。小静脉仅有一层或数层完整的平滑肌;中静脉有数层平滑肌环形分布,但与中动脉比较薄而稀疏。大静脉中膜很不发达,仅有几层排列疏松的环行平滑肌,或甚至没有平滑肌。
3外膜: 静脉的外膜尤其是中静脉和大静脉外膜较厚,无外弹性膜,主要由结缔组织和(或)纵行平滑肌束构成。尤其是大动脉外膜结缔组织内常有较多的纵行平滑肌束分布。在外膜的结缔组织中常有血管壁的营养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管径在1mm以上的动脉和静脉)分布到外膜和中膜(
12-2 中静脉、大静脉和静脉瓣模式)。
(三)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是管径最细,分布最广的血管。毛细血管口径一般约为6-8微米,管壁主要由一层内皮细胞组成,细胞基底面附于基膜上。毛细血管分为连续性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图12-3 两种毛细血管电模式)和窦状毛细血管(或血窦)。毛细血管是血液与周围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 场所。有证据表明,毛细血管的舒缩可受5-羟色胺、组胺、缓激肽及内皮源性活性物质的调节。
三、血管的外形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一)血管的外形特征
动脉外形与静脉比较,动脉较挺拔,管腔小而管壁厚,管壁平滑肌和弹性纤维多而丰富,其弹性和收缩性较强;中等动脉因平滑肌丰富又称肌性动脉,大动脉因 弹性纤维丰富又称弹性动脉;静脉较塌陷,管腔大而管壁薄,管壁平滑肌不发达,弹性纤维也较少,并有瓣膜配布,管壁弹性和收缩性较差,而外膜较厚且有平滑肌分布;毛细血管壁 薄腔小,行走弯曲并大量分支分布形成网状结构,在心肌间多沿心肌细胞纵轴平行分布。
()血管的分布规律
动脉以最短的距离到达它所分布的器官和组织。并位于深部或肢体屈侧较隐蔽的地方。动脉多与静脉和神经结伴而行。动脉管径大小与器官的形态结构和代谢功能相适应。动脉大多 数两侧对称,在躯干一般分为脏支和壁支。壁支尚保留节段性分布特征。
静脉分为浅静脉和深静脉,浅静脉位于皮下(又称皮下静脉),深静脉一般与同名动脉伴行。四肢一般一条动脉有两条静脉伴行。
四、血管的吻合、侧支循环和微循环
(一)血管的吻合与侧支循环
人体的血管除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这种流通外,在动脉与动脉之间,静脉与静脉之间,甚至动脉和静脉之间,彼此直接连通称为血管吻合。
动脉间吻合:动脉间吻合一般在经常运动或易受压部位,其邻近两条动脉分支吻合成动脉网或形成动脉弓,可起到缩短血流时间和调节血流量的作用。
静脉间吻合:
丰富,且多在脏器周围或壁内形成静脉丛或网,例如,直肠静脉丛和手背静脉网,以保证局部扩张或受压时,血流通畅。
动、静脉间吻合:在小动、静脉之间不经过毛细血管而借其小分支直接相吻合,这种吻合的机能意义是缩短血液循环途径,调节局部血流量,并有提高静脉压和调节体温的作用。
侧支吻合与侧支循环:较大动脉主干发出分 支且走行与主干平行称 为侧支,并与该动脉主干远端的返支或另一主干的侧支吻合称为侧支吻合,当主干受阻,侧支吻合代偿主干机能适应性管径变大,血流量增加而重新建立起来的循环途径称侧支循环( 12-4 侧支循环、微循环示意图)。
(二)微循环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微细血管内的血液循环,是血液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 微循环血管包括微动脉、中间微动脉、真毛细血管、直捷通路和微静脉(图12-4)。微动脉管壁 的平滑肌和毛细血管起始部的平滑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在交感神经、激素和代谢产物的作用下,可舒缩起“闸门”作用,控制局部血流。此外,在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动静脉吻合也属微循环血管,可调节局部血流量。微循环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其机能状态直接影响局部细胞和组织的血液供应,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与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
五、血液循环的路径
血液由心室射出,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再回心,如此循环不止。根据其具体循环途径不同,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种循环同步进行。
(一)体循环(又称大循环)
由左心室射血入主动脉,经各级动脉分支最后送到身体各部的毛细血管。血液通过毛细血管壁与其周围的组织细胞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后,经各级静脉最后经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体循环的特点是路径长,流经范围广,以动脉血滋养全身各部器官,又将其代谢产物经静脉运回心脏。
(二)肺循环(又称小循环)
由右心室射血入肺动脉,经肺门入肺,再经各级分支进入肺泡 周围的毛细血管网,通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血液与肺泡内的空气进行气体交换,排出二 氧化碳,吸入氧气,最后血液经肺静脉出肺,进入左心房。肺循环的特点是路径短,只通过肺,使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体循环与肺循环的路径归纳如下: 体循环与肺循环的路径归纳
 
第二节 心脏
 
一、心脏的外形与位置
心脏的外形近似前后略扁的倒置圆锥体。钝圆的心尖指向左前下方,出入心脏大血管的心底朝向右后上方,因而贯穿心底至心尖的心脏长轴是倾斜的。
(一)心脏的外形
从心脏外表面观察,心脏的外形可分为1底、1体和1尖,1点、4个面、4个缘、6条沟和8条大血管进出口。
1心底朝向右后上方,大部分由左心房构成,小部分由右心房的后部构成。上、下腔静脉 从上、下方分别注入右心房,左、右肺静脉共4条分别从两侧注入左心房,主动脉和肺动脉 分别发自左心室和右心室(临床上将心室的底部也叫“心底”,与解剖学上的心底不同)。 
2 心尖 朝向左前下方,是左心室的一部分。
3胸肋面: 又称前面、前壁,其构成是:右上为房部,大部分是右心房,左心耳只构成其中 一小部分,左、右心耳从两侧夹持肺动脉干根部;左下为室部,其2/3由右心室前壁构成,1/3由左心室构成。
4膈面:又称下面,朝向后下方,较平坦,贴于膈肌。大部分由左心室构成,小部分由右心室构成。
5左侧面: 朝向左上方,大部分由左心室构成,仅一小部分由左心房构成。
6右侧面: 由右心房构成,微凸,上下分别续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 。
7上缘:主要由左心房构成,上缘的右侧端有上腔静脉注入右心房,上缘前方有升主动脉和肺动脉干遮盖而不能从表面观察。
8左缘或钝缘: 斜向左下,圆钝,将胸肋面与左侧面分开,大部分由左心室构成,小部分由左心耳构成。
9下缘或锐缘:近似水平位,略向下方倾斜,较锐利,大部分由右心室构成,心尖部由左心室构成。
10右缘:主要用于X线造影,由右心房构成,是向右侧微凸的右心房的轮廓。
11冠状沟:又称房室沟,在心表面近于心底处,呈横位环绕心脏,为分隔心房和心室的标志,冠状沟前部被肺动脉和主动脉隔断。
12 前室间沟和后室间沟在心的前、后面上,各有一条自冠状沟向下达心尖右侧相汇合(此 处又称心尖切迹)的浅沟,分别称前室间沟或前纵沟和后室间沟或后纵沟,为左、右心室在 表面上的分界标志。
13 前房间沟: 位于心房前壁,对着房间隔前缘,位置隐蔽,在心包横窦后壁和主动脉升部的后方。
14 后房间沟:为上、下腔静脉和右肺静脉之间呈上下位的浅沟,为左、右心房后面分界的标志。
15界沟: 为心脏右侧面与胸肋面之间的浅沟,沿此沟向上下延伸达上、下腔静脉的前缘。界沟正对右房内壁为界嵴,是固有心房和腔静脉窦的分界。
16房室交汇点: 为冠状沟和后室间沟相交处,是心脏表面的一个重要标志,此处是左、右心房与左、右心室在心脏膈面相互接近的地方,其深面有重要的血管和神经等结构。
心脏各沟内有心脏的重要血管,神经丛和淋巴管分布,并有较多的脂肪组织,表面覆有心外膜,故从表面上看6条沟的境界并不十分清楚( 12-5心脏外形 )。
(二)心脏的位置
心脏位于胸腔之内,两肺之间,座于膈肌之上,纵隔偏左,约2/3位于正中线左侧,1/ 3位于正中线右侧,心脏长轴自右后上方向左前下方倾斜,与正中矢状切面成45度夹角,心脏 长 轴方向大致如右手执笔方向。心脏在发育过程中沿纵轴发生自右向左的轻度旋转,所以左、右的结构并不对称排列。心的两侧及前面位于胸骨体及第2-6肋软骨后方,均被肺和胸膜遮盖,前面只有下部一个小区域隔着心包,与胸骨体下部左半及左侧第4-5肋软骨相邻。后 面在第5-8胸椎前方,隔着心包邻近支气管、食管、迷走神经及胸主动脉等后纵隔的器官下方贴隔,上方为连至心脏的大血管,主要有上、下腔静脉,左、右4条肺静脉,主动脉和肺动 脉等8条大血管(12-6心脏的位置)。
二、心腔的形态结构
心腔分为左半心和右半心两部分,左半心分为左心房和左心室,右半心分为右心房和右心室 ,两半心由房间隔和室间隔分开,互不相通,左半心内流动的是动脉血,右半心内流动的是静脉血,心房与心室经房室口相通。
(一)右心房
右心房壁薄腔大,以右房室口与右心室相通,以房间隔和左房相邻。右心房内腔可分为前、后两部,前部为固有心房,后部为腔静脉窦,二者之间以外面的界沟和内面的界嵴分割。界嵴向上起自上腔静腔口前方,沿外侧壁达下腔静脉口前方。固有心房向前突出部分为右心耳,似三角形,将主动脉根部右侧遮盖。固有心房和右心耳内壁有许多大致平行 排列的肌肉隆起,称梳状肌,向后连于界嵴上。在心耳处的肌束交错呈网状。腔静脉窦位于 右房后部,内壁光滑,无肉柱结构,上部有上腔静脉开口,朝向房室口,无瓣膜配布;下部有下腔静脉开口,朝向房间隔,配有下腔静脉瓣、形状不规则,胚胎时期有引导下腔静脉血 液经卵圆孔流向左心房的作用。 在下腔静脉口与右房室口之间有冠状窦口,并配有冠状窦瓣,有防止血液逆流的作用。冠状窦口是一个重要的解剖标志,紧邻房室交汇点。右心房内侧壁的后部为房间隔,其中下部有卵圆窝,前缘为一马蹄形肌性隆起称为卵圆窝缘,此环上缘为称为上缘支,其肌纤维与界嵴相延续,此环下缘称为下缘支,向后下方行走并与下腔静脉瓣相连。
右心房除了右心耳之外,其余部分大致可分为4个壁:右房外侧壁,为界沟向前的右心房侧实为右心房壁的游离部分;右心房内侧壁,即房间隔部分;右心房前壁,范围很小,指右心房与主动脉根部相邻部分;右心房后壁,为界沟后方的心房壁,位于上、下腔静脉开口之间,内面光滑。右心房借右房室口与右心室相通(12-7右心房内景)。
(二)右心室
位于右心房左前下方,是心脏最*前部的一个呈扁平的锥形心腔,室腔有出入两口,即前方的肺动脉口和后方的右房室口,左、右心室被室间隔隔开。右心室壁较左心室壁薄,而右心室腔较左心室腔大。右心室腔可分为流入道和流出道两部分,二者以室上嵴为界。室上嵴 是一个宽厚弓形肌肉隆起,可分为壁带,漏斗隔和隔带三部分(12-8 右心室内景)。
1右心室流入道:是右心室的主要部分,内壁不光滑,有大量肉柱分布,其走向与血液蜗流 方向一致。流入道入口为右房室口,口周围的纤维环附着有三尖瓣。三尖瓣分前、后和内侧 (隔侧)瓣。其瓣膜底部附着于房室口的纤维环上,游离缘和室面借腱索连于乳头肌上。瓣膜心房面光滑,而心室面粗糙,每个瓣膜可分为附着缘的基底带,游离缘的粗糙带和中间的光 滑透明带。粗糙带于光滑透明带之间有一条隆起的闭合线。右心室乳头肌分为三组,即前组 乳头肌(较大),后组乳头肌(较小)和内侧乳头肌,由于乳头肌收缩和腱索的牵拉,使瓣 膜不 致翻入右心房,从而防止血液倒流入右心房。因此,纤维环、瓣膜、腱索和乳头肌在功能上 是一个整体,称三尖瓣复合体。它们共同保证血液单向流动。在右心室肉柱中,起于室间隔 右侧面中部室上嵴隔带下端,跨越至右心室游离壁止于前乳头肌根部的部分称为隔缘肉柱( 或节制索)(图12-8),可防止右心室过度扩张,其内有传导束的右束支通过。
2右心室流出道:是右心室腔向左上方伸出的部分。其上部称动脉圆锥(也称漏斗 部),内壁光滑无肉柱,动脉圆锥向上延续为肺动脉干,其下方为肺动脉口,口周围的纤维 环上附着有前、左和右三个肺动脉瓣(又称半月瓣),可防止血液倒流入右心室。
右心室壁可分为三部:前壁又称游离壁,位于心脏前面;后壁,相当于右心室与膈肌的接触面;室间隔壁,由肌性部和上方的膜部构成。膜部后上方以三尖瓣纤维环的隔侧瓣附着缘为界,下部为肌性室间隔嵴,其前方为漏斗部肌肉,上方为隔侧瓣前端与主动脉瓣环相邻(图12-8)。
(三)左心房
  横卧于左心室上方,可分为左心耳和左心房体部。左心房在心脏后部,前面仅能见到突向肺动脉左侧的左心耳,左心房右侧以房间隔与右心房相邻,前方为升主动脉,后方为食管 ,上方有右肺动脉和支气管分*,仅左侧为游离壁。腔内有五个口,其中四个口为肺静脉口 ,位于左心房的后壁,其余一个口为左房室口。左心耳为近似三角形的突出部,内面梳状肌 发达。左心房的壁可分为4个部分:前壁,其下部与主动脉窦相邻,上部与升主动脉相邻;后壁有四个肺静脉入口,无瓣膜,但有左心房肌环绕分布于肺静脉根部,起着部分括约肌样的作用;右壁即房间隔,可见第一房间隔的痕迹;左壁即外侧壁,是左心房的游离壁。左心房借左 房室口与左心室相通。
(四)左心室
  左心室位于右心室左后方,因左心室推送动脉血达全身,工作负担大,故左心室壁远较右心室壁为厚。左心室近似圆锥形,有出入两口,入口为左心房室口、出口为主动脉口,左心室也可分为流入道和流出道两部分,二者以二尖瓣前瓣为界(12-9左心房、左心室内景)。
1左心室流入道: 入口为左房室口,口周围纤维环上附着有二尖瓣 (又称僧帽瓣),其前瓣较大,将左心室流入道与流出道分开,其内侧端附着于中心纤维体(又称右纤维三角)上,外侧端附着于左纤维三角,前瓣的基底部(即上缘)自此向上以致密结缔组织板(又称纤维延续)与主动脉左瓣环之间的瓣间隔相延续。这样二尖瓣前瓣,纤维延 续 、瓣间隔、主动脉左、后瓣及其瓣环和左、右纤维三角等从结构上和机能上构成一个整体,在心脏力学上起重要作用,有人称上述诸结构为主动脉心室膜。前瓣可分为光滑带和粗糙带,无基底带。光滑带宽大,主要为致密结缔组织板。后瓣位于后外侧,附着缘占左房室环的 2/3,后瓣可分为粗糙带、光滑带和基底带三部分。二尖瓣前、后瓣内侧端和外侧端相互 融合分别称后内侧连合和前外侧连合。
2肉柱与乳头肌:在左心室前后壁上亦有多数肉柱网和强大的乳头肌 。左心室乳头肌可分为前后两组,前组乳头肌起于左心室前壁和外侧壁交界处,腱索附着于前、后瓣前半部;后组乳头肌起于后壁,腱索附着于前、后瓣后半部。左心室乳头肌按其形 态可分为三类;即指状游离型,心室壁完全附着型和中间型,乳头肌的形态与血管供血类型 有密切关系,因此心室壁过度肥厚导致心室肌中层一过性缺血,会引起乳头肌供血不足,影 响乳头肌的正常功能。
3左心室流出道: 上部为主动脉前庭或主动脉窦。该处壁内光滑无肉柱、无伸缩性,左心室流出道出口为主动脉口、口周围有纤维环并有主动脉左、右、后瓣三个半月瓣附着,并形成了左窦、右窦和后窦,左、右窦分别有左、右冠状动脉的开口(图12-9)。
4左心室壁: 可分为三部,前侧壁(又称外科壁)是左心室左前方的游离壁;后壁相当于心脏与 膈肌的接触面;室间隔壁是以前后室间沟为界,并向右心室凸起,可分为肌性部和膜部。膜部很薄,缺乏肌质,由左、右室内的心内膜合并而成。
三、心壁的构造
心壁由心内膜、心肌层和心外膜三层构成。
(一)心内膜
心内膜为被覆在心壁内面的一层薄而光滑的膜。它由单层扁平细胞构成的内皮和内皮下层的结缔组织以及弹力纤维构成。并有血管、神经、淋巴管和心传导系纤维分布在心内膜深面。心内膜与出入心脏的血管内膜相延续。心脏的各瓣膜 由心内膜向心腔褶叠而成,在双层心内膜中间夹有一层致密的结缔组织,瓣膜的结缔组织与房室口,动脉口周围的纤 维环以及腱索相延续。心房内梳状肌以及心室内乳头肌、肉柱、肉柱间隙等处均被心内膜 覆盖 。心室和心耳的心内膜较心房和室间隔上的心内膜薄。动脉口上的心内膜最厚,肉柱上的心内膜最薄。
(二)心肌层
由心肌纤维构成。心肌层可分为心房肌和心室肌,心房肌薄弱,心室肌肥厚,尤其左室肌特别发达,二者并不连续,分别附着在心脏的纤维支架(又称心骨骼)上。心室与心房分别收缩,二者借传导束联系。在心肌纤维之间和心肌束间有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分布 。
1心房肌: 由浅、深两层组成。浅层肌为环绕两心房的横束,沿心房横径包绕左、右心房,有些纤维在左、右心房间斜行深入房间隔形成“8”字形纤维袢,止于纤维环。深层肌为各房所固有,分别包绕左、右心房。呈袢状的纤维束为起自纤维环的垂直束,从前向后跨绕心房,又垂直向下止于纤维环。环形束围绕静脉口及心耳并在肺静脉口处最为发达。
2心室肌:心室肌肥厚,尤以左心室肌更为发达。心室肌分为三层 (12-10 心肌分布与走向 ),浅层起自二尖瓣 环前缘,肌纤维绕经心膈面斜向右下至心室尖,在心尖部捻转向内达室间隔和右室乳头肌。从三尖瓣环前缘起始的肌纤维经心的胸肋面向左下达心室尖,在此旋转到心尖膈面,并捻转向内达室间隔和左心室乳头肌。心室深层肌是由浅层心室肌在心尖捻转后形成心涡并进入深 部而形成。在浅、深层肌之间为中层,亦起自纤维环,肌束几乎呈环形排列,为各室所固有 ,左心室环形肌特别发达。由于心肌这种配布特点,当心室肌收缩时,心室肌向心底运动, 部分肌束呈螺旋状压缩故可将血液挤向动脉,所以心尖在心室收缩时产生压缩式旋转。
(三)心外膜
心外膜为浆膜性心包的脏层,被覆于心肌表面。血管、淋巴管和神经行走于心外膜深面。心外膜的组织结构可分为五层,浅层为间皮,由扁平上皮细胞构成,第二层为基底膜,以下 三层依次为浅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和深胶原纤维。心外膜的这种组织结构特征使其有特殊弹性,以适应心肌的舒缩机能。血管网、淋巴管网和神经纤维 位于基底膜、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层中。大的心脏血管干和血管支走在心外膜下,然后才 分支穿入深面肌层内。
四、心脏的纤维支架结构(又称心骨骼)
心脏的纤维支架位于动脉口和房室口周围以及主动脉口与左、右房室口之间,作为心肌纤维束及瓣膜的附着点。它由致密的纤维性结缔组织构成,以大量的胶原纤维为主, 有时也可见纤维软骨组织,在心脏运动中起支点和稳定作用。它包括主动脉瓣环、肺动脉 瓣环、二尖瓣环、三尖瓣环以及连结瓣环的左、右纤维三角等部分(12-11 心脏的纤维支架结构)。四个瓣环中,主动脉瓣环位于中心,将其它三个瓣环连接起来。心脏具有四个肌性心腔和复杂的瓣膜装置 ,在心底有大血管相连,心脏每天收缩达10万次,正是由于心脏支架结构的存在,保证其心功能正常进行。心脏支架具有多种功能:一是心肌的附着点,分隔心房肌和心室肌,使其收缩不同步;二是各心腔的基础;三是各瓣膜的附着处。与心脏支架结构关系密切的还有心脏的传导系统。房室结位于右纤维三角的心房面,房室束穿经右纤 维三角达心室,故心脏支架结构肥大、增生或变性均可能影响传导系统的有关部分,引起传导功能障碍。此外,血管与心脏支架结构关系密切。
(一)右纤维三角(又称中心纤维体)
置于心脏中心,在二尖瓣环、三尖瓣环和主动脉后瓣环等三环之间,为连结各瓣环的纤维体。右纤维三角从右心观,位于冠状窦口前方;从左心观,相当于二尖瓣后内连合的前方。右纤维三角的心房面有房间隔肌肉附着。
(二)左纤维三角
位于左冠状沟深部、主动脉左瓣环与二尖瓣环之间。 其左下缘附着于左心室游离壁的上缘,其房面有左心房的肌肉附着,为左心耳的根部。左纤 维三角的表面还与房室沟内的左冠状动脉旋支相邻。
(三)主动脉瓣环
位于心脏支架结构的中央,为主动脉根部三个半月瓣附着处形成的致密结 缔组织环。该环是由三个弧形瓣环首尾互接而成。
(四)肺动脉瓣环
由肺动脉三个半月瓣的基底缘构成,因此他是由三段弧形曲线连成而不在同一平面上。肺 动脉瓣环与右心室流出道相连续,比主动脉瓣环高,在其左前方。
(五)二尖瓣环
为左房室口周缘的纤维环,以左纤维三角与主动脉左瓣环相连,以右纤维三角与主动脉后瓣环相连。二尖瓣环和三尖瓣环不在同一平面上,两个瓣环的前端接近,以右纤维三角相连。二尖瓣环后端显著高于三尖瓣环,故形成一个三角区称中间间隔。冠状静脉 窦即开口于中间间隔的右侧面。
(六)三尖瓣环
为右房室口周围的纤维环。较二尖瓣环为大。前内侧部较坚韧,主要由中心纤维体的边缘和沿右房室口伸延而成的冠丝组成。而后外侧部疏松薄弱,由疏松结缔组织 构成。三尖瓣环基本上是孤立存在的,只有右纤维三角处与主动脉瓣环和二尖瓣环相连。 
五、心的传导系统
心的传导系统是调整心脏节律性搏动的系统,由特殊的神经性心肌纤维构成。心肌细胞按功能和形态可分为两类:普通心肌(收缩心肌)和特殊心肌(神经性心肌)。普通心肌构成心 房和 心室壁的主要部分,完成心房与心室的收缩活动。特殊心肌产生和传导兴奋,控制心脏的自律节律性运动。由特殊心肌纤维集成相连的结和束,组成了心脏的传导传统。
心传导系统主要由窦房结、结间束、房室交界区和室内传导系统(包括房室束、左、右束支 和浦肯野氏纤维网, 12-12心的传导系统)。组成心传导系的细胞可分为三种:即P细胞、T细胞和Purki nje细胞。P细胞(又称结细胞)是起搏冲动形成的部位,具有很高的自律功能,传导冲动速 度慢,无收缩能力。在窦房结中含量最丰富。T细胞(又称移行或过渡细胞)形态结构与传导速度介于P细胞和一般心肌细胞之间,是慢传导细胞,自律功能较低或具有潜在的自律功能,收缩能力差。在房室结中含量最丰富。Purkinje细胞或称purkinje纤维,是结间束、房室束及其分支的主要成分,传导速度快,自律功能低或具有潜在自律功能,收缩能力差,主要分支分布于心肌内。
(一)窦房结
窦房结位于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之间的界沟内,表面覆盖心外膜和脂肪,并被厚度不等的心房肌覆盖,很难与周围心房肌区别,其形状呈长梭形。窦房结是心脏正常搏动起源的部位,称为正常起搏点。
(二)结间束和房间束
Jame等(1978)通过连续切片的光镜和电镜观察提出心房内存在房间束和结间束。
(三)房室交界区
位于房间隔下方,它由三部分组成:房室结、房室结的心房扩展部(包括结间束的终末部)以及房室束的近侧部(包括房室束穿部和未分*部),其中以房室结为主,三部分又可称为房区、结区和束区,三部分的连接处又可称为房-结区和结-束区,即房室交界区可分为五个 区。
(四)心室内传导系统
包括房室束、左束支、右束支和浦氏纤维网。
六、心脏的血管构筑
心脏作为特有的高功能、大储备、代谢率高的泵功能器官,终生不停地进行血液循环,而每次心跳都与心脏的生物电、能量代谢、机械运动(包括心肌的收缩与舒张、瓣膜的启闭)和血液动力学(包括压力变化、容积变化,血液充盈与排出等)密切相关。冠状动脉则是心脏血供的唯一来源。因此了解冠状动脉的解剖,对运动与心脏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及保 健意义重大。心脏的动脉血来自左、右冠状动脉,心脏的静脉血绝大部分经冠状窦汇入右心 房,少部分直接流入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心脏本身的血液循环又称冠状循环。
(一)心脏的动脉
1冠状动脉的开口部位:营养心脏的左、右冠状动脉发自升主动脉起始部的主动脉窦。主动 脉窦上界沿主动脉壁为弧形的嵴,弧形界以上为窦外,界以下为窦内,弧形界本身为窦边。左冠状动脉多数开口于主动脉左窦内;右冠状动脉多数开口于主动脉右窦内。
2左冠状动脉分支与分布: 左冠状动脉起始后,向左行于左心耳与肺动脉干之间 ,为一条短而粗的主干,行一短距离后,在左心耳下方分为前室间支(又称前降支)和旋支 。但是有42.3%的心脏在前降支和旋支之间发出1-2支对角支,其主要分支有:
1)前室间支:为左冠状动脉主干的延续,沿前室间沟行走,少数止于心尖前面,多数经心尖切迹绕至心尖后方,向下行走于后室间沟形成“鱼钩”样变,在后室间沟下1/3或中1/ 3与 右冠状动脉后降支吻合(12-13 心脏的冠状动脉)。前室间支借上述分支分布于左心室前壁、前乳头肌、心尖、右心室前壁小部分、室间隔前2/3以及心传导系左、右束支前半段。
2)对角支:发自前室间支与旋支分*处,出现率为43%,向左下斜行走,分布于左心室前壁及前乳头肌。
3)旋支(又称左旋支):起始后沿冠状沟左行,绕心左缘至心膈面,大多数止于心左缘与房室交汇点之间。旋支借分支分布于左心房前壁、左心室前壁小部分、左心室侧壁和后壁大部分,部分达左心室后乳头肌及40%分布于窦房结。
3 右冠状动脉的分支与分布: 右冠状动脉起始后行于右心耳与 肺动脉之间,再沿 冠状沟右行绕心锐缘至隔面冠状沟,在房室交汇区内形成倒置的“U”形弯曲,并延续为后室间支(又称后降支),沿途营养右心房、右心室、室间隔及左心室小部分(图12-13)。
右冠状动脉一般分布于右心房、右心室前壁大部分,右心室、右心房侧壁及右心室后壁全部, 左心房后壁部分和左心室后壁部分及室间隔后1/3,包括左束支后半部分和房室结(93%)和窦房结(60%)。 
(二)心脏的静脉
心脏的静脉主要包括冠状窦及其属支,心前静脉系统(12-14心脏的静脉)和心最小静脉系统三部分。
1冠状窦及其属支:冠状窦位于心脏膈面后冠状沟的房室交汇区域 内,由左向右经房室交汇 点开口于右心房。窦口配有冠状窦瓣。心脏70%的静脉由冠状窦收受,其主要属支有心大静脉、心中静脉、心小静脉、左室后静脉和左房斜静脉。
1 心大静脉:起于心尖,在前室间沟中,伴随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上行,经左冠状沟向后,绕至冠状窦左端,在左房斜静脉注入处注入冠状 窦。沿途主要收受左、右心室前壁、心左缘和右心房前壁及窒间隔前部的静脉血。
2)心中静脉(又称后室间静脉):起于心尖,伴左冠状动脉后室间支上行注入冠状窦右端。心中静脉主要收受左、右心室膈面和室间隔后部的静脉血。
3)心小静脉:起于右心室前壁,向上沿冠状沟右行,绕经心锐缘向左至膈面,与心中静脉一并或分别注入冠状窦右端,主要收受右心房和右心室的静脉血。
4)左室后静脉:起于右心室膈面,上行直接注入冠状窦,它主要收受左心室后壁的静脉血。
5)左房斜静脉:起于左上、下肺静脉口附近,斜行向下,以锐角注入冠状窦左端,主要收受左心房后壁的静脉血。
2心前静脉系统: 起于右心室前壁,数目不恒定,有1-3支较大的静脉,斜向右上越过冠状沟前方,直接注入右心房。
3心最小静脉系统:起自毛细血管后静脉,向心内膜方向走行,直接开口于心脏各腔。其分布特点是右心多于左心。
七、心脏的神经
心脏活动的调节是依*分布在心脏的植物性神经和心传导系统来实现的,目前认 为分布于心脏的神经主要有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以及肽能神经。
(一)交感神经
心交感神经的传出神经起自脊髓胸段,神经元发出的节前纤维经相应的脊神经前根、脊神经和相应的白交通支至交感干的上部1-6交感神经节,以及颈部交感干上的颈上、颈中、颈下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发出节后纤维组成颈上、颈中、颈下心神经及胸心神经到达心神经丛 分布于心脏,交感神经再经心丛的分支、左右冠状丛和心房丛分布于心脏各腔室心肌组织。
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主要是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可加强窦房结和房室结的兴奋性,使心跳加速,心肌收缩力加强,冠状动脉扩张,血流量增加,心肌功能增强。
(二)副交感神经
心脏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迷走神经背核、疑核和孤束核,其节前纤维构成迷走神经 的主要成分并形成心上支和心下支,由心上支、心下支和胸心支构成了迷走神经的心浅丛和 心深丛,止于心丛内神经节,其神经节一部分位于心浅丛,大部分位于心脏壁内(有壁内神 经节),为迷走神经心支换元的部位。换元后的节后纤维随 心丛的分布,或直接分布于心房肌、心室肌、心的血管和心传导系统。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属胆碱能纤维,可使心跳减慢,冠脉血流量减少。
八、心包
心包包裹心和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可分为纤维心包和浆膜心包(12-15心包)。
(一) 纤维心包
又称心包纤维层,是坚韧的纤维结缔组织囊,向上与出入心的大血管外膜相移行,向下与膈的中心腱紧密相连
(二)浆膜心包
可分为壁层和脏层。壁层紧贴于纤维心包的内面,脏层覆于心肌外面,又称为心外膜。脏层与壁层之间的腔隙称为心包腔。腔内含有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可减少心脏在搏动时的摩擦。
 
第三节 血管
一、肺循环的血管
肺循环的血管包括肺动脉和肺静脉,是肺的功能性血管,其主要功能是完成气体的交换。
肺循环的路径归纳如下:
肺循环的路径归纳
(一)肺动脉
肺动脉由起自右心室肺动脉口的一条短而粗的肺动脉干和它的分支左、右肺动脉构成(内含有静脉血)。肺动脉干经主动脉升部前方向左上行,此处有一条动脉韧带与主动脉弓相连(是胚胎时期的动脉管道闭锁后而形成),至主动脉弓下方分为左、右肺动脉,经肺门进入肺内(图12-5)。
(二)肺静脉
从肺泡周围毛细血管起始,逐渐汇合成左、右各两条肺静脉(内含动脉血),出肺门后,注入左心房(图12-5)。
二、体循环的血管
体循环的血管包括体循环的动脉和体循环的静脉。
(一)体循环的动脉
主动脉是体循环的动脉主干,起于左心室的主动脉口,根据其行程可分为升主动脉、主动脉弓、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后两者又合称降主动脉(12-16 全身动脉分布)。
1升主动脉: 起于左心室主动脉口,在上腔静脉左侧,向右前上方 倾斜,至右侧第2胸肋关 节高度移动为主动脉弓。在升主动脉的根部与左心室主动脉移行处的半月瓣周围有左、右冠状动脉发出,并分布于心脏(图12-9)。
2主动脉弓: 续升主动脉,作弓形向左后方弯曲,跨左肺根于第4 胸椎体下缘处移行为胸主 动脉。主动脉弓凸侧发出三大分支,从左向右依次为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和头臂干(又称无名动脉)。头臂干为一粗短动脉干,向右上方斜行至右胸锁关节水平后方分为右颈总 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主动脉弓凹侧可发出数条细小的支气管支和气管支。
1)颈总动脉:是头颈部的主要动脉干,右侧起自头臂干,左侧起自主动脉弓,两者均沿气管、食管和喉的外侧上升,到甲状软骨上缘处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12-17 颈总动脉及其分支) 。
在颈内、外动脉分*处有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颈动脉窦为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壁内有特殊的压力感受器。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刺激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减慢,末梢 血管扩张,血压下降;颈动脉小球位于颈内、外动脉分*处的后方,为一扁椭圆形小体。属化学感受器,能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当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时,可反射性 地引起呼吸加深加快。 颈外动脉:自颈总动脉发出后上升,沿途分出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枕动脉,至下颌头稍下方处分为颞浅动脉和上颌动脉两个终支。颈外动脉分支较多,主要分布于甲状 腺、舌、牙齿、咀嚼肌和表情肌等处(图12-17)。颈内动脉:自颈总动脉发出后,上行经颈动脉管进入颅腔,主要分布于大脑前部和眼(图12-18)。
2)锁骨下动脉:左、右各一条。左锁骨下动脉直接起自主动脉弓,右锁骨下动脉起自头臂干。两侧锁骨下动脉均由胸廓上口进入颈根部,向外行至第1肋外缘进入腋窝,移行为腋动 脉。锁骨下动脉除经腋动脉发出分支营养上肢外,沿途依次有椎动脉、胸廓内动脉、甲状颈干和肩胛背动脉等分支分布于脑、脊髓和甲状腺等器官(图12-19)。上肢出血时, 可在锁骨中点上方的锁骨上窝处向后下方将锁骨下动脉下压至第1肋止血。
3)腋动脉:上续锁骨下动脉,行于腋窝深部,沿途有胸肩峰动脉、胸外侧动脉、肩胛下动脉和旋肱前、后动脉及胸上动脉等分支。至背阔肌下缘移行为肱动脉(图12-19)。 腋动脉分支分布于胸、肩、背部肌肉、肩关节和乳房等处。
4)肱动脉:上续腋动脉,行于肱二头肌内侧下行至肘窝,移行为桡动脉和尺动脉(图12-19)。该处稍上方,即在肱二头肌腱内侧可触知其搏动,是测量血压时的听诊部位。前臂及手部外伤出血时,可在肱骨中部位置将肱动脉向肱骨加压止血。肱动脉沿途主要有肱深动脉等分支分布于上臂肌群及肱骨,其终支参与肘关节动脉网的形成。
5)桡动脉:上续肱动脉,沿前臂肱桡肌深面下行至腕部转到手背,再穿第1掌骨间隙潜入手掌深部,其末端与尺动脉的分支吻合形成掌深弓(12-19锁骨下动脉及其分支分布 )。在桡骨下端前面,桡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可以触知桡动脉的搏动,为临床上最常用的切脉部位。桡动脉分支分布于前臂屈 肌群和手肌等处。
6)尺动脉:上续肱动脉,斜行向内侧,沿前臂尺侧下降,并被肌肉所盖,经豌豆骨外侧入手掌,其终支与桡动脉的分支吻合成掌浅弓(图12-19)。在尺骨下端前面,可以触知尺动脉的搏动,亦为临床上切脉的部位。尺动脉分支分布于前臂屈、伸肌和手肌等处。
3胸主动脉上续主动脉弓,在第4胸椎下缘沿脊柱左侧下行渐转至脊柱前方,在第12胸椎 高度穿入膈肌的主动脉裂孔,移行为腹主动脉。胸主动脉沿途发出壁支和脏支等分支(图12-20)。
1)壁支:主要有肋间后动脉、肋下动脉和膈上动脉。第3-11肋间后动脉(第1、2肋间后动 脉发自锁骨下动脉的肋颈干)和肋下动脉由胸主动脉后壁发出,膈上动脉为2-3条小支。 他们分支分布于胸壁、腹壁、膈肌、脊髓及其被膜和背部皮肤等处。
2)脏支:主要有支气管支,食管支和心包支。脏支较细小,分支分布于支气管、肺、食管和心包等处。
4腹主动脉: 以膈肌的主动脉裂孔为界,上续胸主动脉,沿脊柱前方下降至第4腰椎下缘水平移行为左、右髂总动脉。沿途发出壁支和脏支等分支(12-20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及其分支分布
1)壁支:主要有腰动脉、膈下动脉(又分出肾上腺上动脉)和骶正中动脉等。腹主动脉壁支较胸主动脉壁支细小,主要分支分布于肾上腺、膈肌、腹后壁、盆腔后壁和脊髓及其被膜等处。
2)脏支:腹主动脉脏支较胸主动脉脏支粗大,分布广泛。有些成对分布,有些不成对分布。主要分支分布于腹腔及部分盆腔的脏器器官。成对的脏支:有肾上腺中动脉(分布到肾上腺)、肾动脉(经肾门入肾)、睾丸动脉(分布于睾丸和附睾;女性为卵巢动脉,分布于卵巢)等动脉分支。不成对的脏支:有腹腔干(为一条短的动脉干,其分支有肝总动脉、胃左动脉和脾动脉,分布于食管腹段、胃、十二指肠、肝、胆囊、胰和脾脏等处,图12-20)、肠系膜上动脉 (分支有胰十二指肠下动脉、空肠动脉、回肠动脉、回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和中结肠动脉,分支分布于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阑尾、升结肠和横结肠等处)、肠系膜下动脉(分支 有 左结肠动脉,乙状结肠动脉和直肠上动脉,其分支分布于降结场、乙状结肠和直肠等处)等分支。
5髂总动脉:
上续腹主动脉,沿腰大肌内侧向外下方斜行,至骶髂关节处分为髂内动脉和髂外动脉。
1)髂内动脉:为一短的动脉干,在盆内发出壁支和脏支,分布于全部盆壁及下肢和盆腔脏器。壁支主要有闭孔动脉(穿闭膜管至大腿内侧,分布于大腿内侧肌群及髋关节等处)、臀上动脉和臀下动脉(分别穿梨状肌上、下孔至臀部和髋关节等处),髂腰动脉和骶外侧动脉等分支。脏支有脐动脉(胚胎期,出生后为膀胱上动脉)、膀胱下动脉(分布于膀胱底、精囊腺 和 前列腺,女性分布于膀胱和阴道)、直肠下动脉(分布于直肠下部,男性前列腺或女性阴道)、子宫动脉(分布于子宫、阴道、输卵管和卵巢)和阴部内动脉(穿梨状肌下孔至会阴部 发出肛动脉、会阴动脉、阴茎动脉,女性为*动脉,分布于肛门、会阴部和外生殖器等处)等分支(12-21盆腔内动脉分支分布)。
2)髂外动脉:上续髂总动脉,沿腰大肌内侧缘下降,经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至股前部 ,移行为股动脉(图12-22)。
3)股动脉:以腹股沟韧带为界,上续髂外动脉,向下转至股内侧,经收肌管,出收肌腱裂孔至月国 窝,移行为月国   动脉。沿途有旋髂浅动脉、腹壁浅动脉、股深动脉(发出旋股内、外侧动脉等分支)、穿动脉和膝降动脉等分支,分布于大腿各部肌群、膝关节、腹前壁及外阴部等处。在腹 股沟韧带中点稍下方可以摸及股动脉搏动。当下肢外伤出血时,可在此处压迫止血。
4腘动脉:上续股动脉,经腘窝深部下行至腘肌下缘,分为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沿途发生数条关节支(主要有5条)和肌支,分布于膝关节及邻近肌肉,并参与膝关节动脉网的构成。
5)胫后动脉:上续腘动脉,是腘动脉的两条终支之一。沿小腿后面浅、深屈肌之间下行,经内踝后方绕 至足底,移行为足底内侧动脉和足底外侧动脉两条终支。沿途有腓动脉和足底内、外侧动脉 等分支,分布于小腿后面、外侧面和足底有关结构。
6)胫前动脉:上续腘动脉,是腘动脉的另一条终支。它由腘动脉发出后,穿小腿骨间膜至小腿前面,经小腿前群肌之间下行,至踝关节前方达足背移行为足背动脉。沿途有胫前返动脉及数条小的分支,分布于小腿前群肌,并参与膝关节动脉网的构成。 12-22髂总动脉、股动脉及其分支分布 
7)足背动脉:上续胫前动脉,经足背诸肌腱及跖骨间隙移行为第1跖背动脉和足底深支两终支。足底外侧动脉的末端与足背动脉的足底深支吻合形成动脉弓,以确保足趾的血液供应 。
12-1人体某些动脉的体表投影、压迫部位和止血范围
动脉名称
体表投影
压迫部位
止血范围
颈总动脉
颈外动脉
自胸锁关节至耳屏稍前下方作一连线,甲状软骨上缘以上示颈外动脉,以下示颈总动脉
喉环状软骨弓两侧,向内后方第6颈椎横突上压迫颈总动脉
一侧头面部
面动脉
 
下颌骨体表面、咬肌前缘处,向下颌骨压迫
面颊部
颞浅动脉
 
外耳门前方,向颞骨压迫
头前外侧部
锁骨下动脉
从胸锁关节上缘至锁骨中点划一凸向上的线(最凸处在锁骨上方1.5厘米)
锁骨中点上方1-2指处,向后下方第1肋骨压迫
全上肢
肱动脉
上肢外展,掌心朝上,从锁骨中点至髁间线(肱骨内、外上髁 间的连线)中点稍下方连一线,大圆肌下缘以上示腋动脉,以下示肱动脉
肱二头肌内侧沟, 向肱骨压迫
压迫点以下的上肢
股动脉
大腿外展、外旋,自腹股沟中点至收肌结节连一线,此线的上2/3
腹股沟中点,向深部耻骨上支压迫
全下肢
腘动脉
 
腘窝加垫,屈膝包扎
小腿和足部
胫前动脉
足背动脉
从胫骨粗隆与腓骨小头连线的中点起,经内、外踝之间至第1跖骨间隙近侧部作一连线,踝关节以上示胫前动脉,以下示足背动脉
内、外踝连线的中点间 向深部压迫足背动脉
足部
胫后动脉
自腘窝中点稍下方至内踝和跟结节之间的中点连线
内踝和跟结节之间向深部压迫
足部
 
(二)循环的静脉
体循环的静脉包括上腔静脉系、下腔静脉系(含门静脉)和心静脉系(前已述)。静脉可分为深、浅两种。浅静脉走在皮下组织,深静脉与同名动脉和神经伴行。
1上腔静脉系:收集头颈、上肢和胸部的静脉血,通过上腔静脉向下注入右心房(12-23全身静脉模式图)。
1)上腔静脉:为一条短粗的静脉干,由左、右头臂静脉汇合而成,沿主动脉升部右侧 下降,注入右心房。
2)头臂静脉:又称无名静脉,左、右各一条,分别由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汇合而成。 汇合处的夹角称静脉角。
3)头颈部的静脉:包括颈内静脉和颈外静脉。颈内静脉是颈部的深静脉,与颈内动脉、 颈总动脉和迷走神经伴行,向下汇入头臂静脉,颈内静脉收集颅内和大部分颅外的静脉血;颈外静脉是颈部最大的浅静脉,位于颈部的皮下,由耳廓前、后方的静脉汇合而成,沿胸锁 乳突肌表面下行,注入锁骨下静脉。
4)上肢的静脉:有浅、深两种,浅静脉包括头静脉、贵要静脉和肘正中静脉。
头静脉起自手背静脉网的桡侧部上行,注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贵要静脉起自手背静脉网的尺侧部,注入肱静脉或腋静脉;肘正中静脉位于肘窝处的皮下,从头静脉起向上内方行走 ,汇入贵要静脉,临床上常在肘正中静脉输液或采血。 深静脉在臂以下有两条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到腋窝汇成一条腋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向上延续为锁骨下静脉。
5)胸部的静脉:主要有一条奇静脉,收受胸壁、食管和支气管的静脉。奇静脉向上注入上腔静脉。奇静脉的主要属支有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奇静脉位于胸椎体右侧,是右腰升 静脉的延续。沿途主要收受右侧肋间后静脉、食管静脉,支气管后静脉及对侧的半奇静脉的静脉血,上行经右 肺根上方注入上腔静脉。半奇静脉是左腰升静脉的延续,沿胸椎体左侧上行汇入奇静脉。沿途主要收受左侧下部肋间后静脉、食管静脉和副半奇静脉(主要收集左侧中、上部的肋间后 静脉注入半奇静脉)的静脉血(12-24奇静脉及其属支)。奇静脉和半奇静脉上端汇入上腔静脉,下 端与汇入下腔静脉系的左、右腰升静脉相续,构成了上、下腔静脉系间的最大静脉吻合。
2下腔静脉系: 收集下肢、盆部和腹部的静脉血,通过下腔静脉向上注入右心房(图12-23)。
1下腔静脉:为人体最粗大的静脉干,由左、右髂总静脉汇合而成。沿主动脉腹部右侧上行,经肝的后方,向上穿膈肌的腔静脉裂孔进入胸腔向上注入右心房(图12-23 )。
2)髂总静脉:由髂内、外静脉汇合而成,与同名动脉伴行。
3)下肢的静脉 : 有浅静脉和深静脉两种。浅静脉包括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大隐静脉起自足背静脉弓内侧部,上行注入股静脉;小隐静脉起自足背静脉弓外侧部 ,上行至国窝处穿深筋膜,注入静脉。深静脉在小腿以下有两条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至国窝汇成一条国静脉并与同名动脉伴行,向上延续为股静脉。
4)盆部的静脉:包括髂内静脉和髂外静脉,均与同名动脉伴行,收集同名静脉所收受区域的静脉血。髂内、外静脉汇合成髂总静脉。
5)腹部的静脉:腹部成对脏器的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直接或间接注入下腔静脉。腹部不成对脏器的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汇成门静脉入肝。
6)门静脉系:由肝以外的腹腔不成对脏器的静脉组成,其主要属于有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脾静脉、胃左静脉、胃右静脉和胆囊静脉等。门静脉为一短而粗的的静脉干,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汇合而成(12-25 门静脉及其属支),是肝的功能性血管,主要收集食管腹段、胃、小肠、大肠(至直肠上部)、胰、胆囊和脾等的静脉血。主要功能是将肠道吸收的营养物质输送至肝,在肝内进行合成、解毒和储存。门静脉在肝内反复分支后注入肝血窦,最后汇集形成肝静脉 出肝直接注入下腔静脉。
全身主要静脉及其属支归纳如下: 全身主要静脉及其属支归纳
 
第四节 体育锻炼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自从1899年瑞典临床医生Hesehen提出运动员心脏(The Athletes Heart)的概念以来,在100多年的研究历史中,对运动引起心脏结构与功能变化的研究,一直是众多专家和学者关注的古老而又激动人心的课题,已经形成了一们新兴的学科运动心脏学。运动心脏学是研究与心血管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内容包括运动心脏的生物学研究,运动员心脏生理、病理和心脏功能评定,运动员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诊断、预防和治疗及运动康复。体育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主要包括对心脏和血管的影响。
一、对心脏的影响
(一)对心脏宏观结构的影响
研究表明,长期坚持适宜的体育锻炼或训练,可使心脏的重量和体积增大。一般人心脏的重量约300g,而运动员的心脏可达400-500g。通过叩诊、心电图、X线、超声心动图诊断发现,运动员心脏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形态与机能两个方面,其中,运动性心脏肥大是运动员心脏的主要形态改变特征,可发生在左、右心室或/和左、右心房,但以左心室肥大为主。其肥大程度与运动强度和运动持续时间呈正相关,通常运动员心脏肥大呈中等程度肥大,运动员心脏重量一般不超过500g。
我国学者曾对300名14-33岁的7个项目运动员心脏面积和横径进行了X线测量。结果表明,有108名(36%)心脏面积增大,173名(57.6%)横径增大。心脏增大的百分比以自行车、马拉松项目运动员为最大;心脏增大类型与运动项目和运动员等级关系密切,运动员等级越高,心脏增大的人数越多,马拉松、游泳、自行车、足球项目运动员以左心室肥大为主。所以,不同项目运动员心脏肥大类型各异,一般耐力项目运动员心脏为离心性肥大,以心腔扩大为主并伴有心壁增厚;力量项目运动员心脏为向心性肥大并以心壁增厚为主。运动员心脏增大而导致其机能改变主要表现为:安静时运动员心率减慢,尤其耐力项目运动员心率可在30次/分左右,呈现窦性心动过缓,心脏每搏量增大,心输出量变化不大。运动时心力储备充分动员,心率增快,心输出量可达4213升/分。停止运动后,运动员心脏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改变逐步消失。
(二)对心脏微观结构的影响
心脏主要由心肌组织构成,心肌组织是由实质成份(心肌细胞)和间质成份(心肌胶原纤维及毛细血管等结构)组成。运动对心脏微观结构的影响包括对心脏实质成分和间质成分两个方面。
1. 对心脏实质成分的影响
光镜和电镜观察显示,运动训练可导致心肌细胞体积增大,直径增粗,其内所含收缩蛋白和肌红蛋白增多,这种由于适应运动训练需要的高功能、大储备而发生的心脏肥大,称为功能性肥大或称为“运动员心脏”。运动员心脏与病理性心脏肥大有着本质的区别。中等以上强度的耐力训练可引起心肌细胞肥大,乳头肌及心壁心肌细胞中线粒体数量增多,体积密度增大,线粒体嵴密度增加;心肌纤维之间毛细血管数密度增加,毛细血管与心肌纤维的比值增大。心肌细胞内肌原纤维体积密度增加,肌节增长。心肌线粒体体积与数量增加,线粒体与肌原纤维的比值增大,线粒体到毛细血管的最大氧气弥散距离缩小,有利于心肌组织的氧化磷酸化过程及能量产生。肌浆网、横小管扩张,闰盘连接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大强度运动训练可引起心肌细胞凋亡发生,心肌出现结构性微损伤。
2. 对心脏间质成分的影响
心脏功能不仅取决于心肌本身的舒/缩功能,还取决于心肌间质成份与实质成份之间的比例改变,它们均会使心脏功能发生重大变化。
研究表明,运动训练对心肌胶原结构重塑与心肌舒/缩功能之间的关系密切,心肌胶原在运动性心脏重塑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表现在适宜的运动负荷导致心肌实质与间质成分成比例增长,左室舒/缩功能增强,心脏发生生理性肥大;不适宜的运动超负荷及过度训练导致心肌胶原过度增生,心肌实质与间质成分正常比例被破坏,左室舒/缩功能严重受损,心肌收缩能力下降。
运动训练可使心肌组织中毛细血管数量增多,心脏真毛细血管出现大量吻合,弯曲度增大,心肌窦样管扩张,心肌毛细血管内皮和心腔心内膜内皮发生适应性改变,心肌的微循环功能改善。
(三)对心脏内分泌及其调节功能的影响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心脏是一个循环动力器官,90年代研究发现,心脏具有丰富的内分泌、旁分泌和自分泌功能,是机体内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可以分泌多种心源性激素和生物活性物质,起到局部和循环内分泌的作用,包括产生心源性激素(如心钠素、肾素—血管紧张素、抗心律失常肽、内源性洋地黄素和心肌生长因子等)、内皮细胞源性激素(如内皮素、内皮舒张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和血小板生长因子等)和心脏神经递质—心血管调节肽(如儿茶酚胺、乙酰胆碱、神经肽酪氨酸、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血管活性肠肽等)。
常芸等研究表明,耐力型运动心脏心房和心室的心血管调节肽发生相应改变,而力量型运动心脏的内分泌功能主要集中在心室。因此,不同类型运动心脏内分泌激素的产生部位、储存形式、分泌水平及功能范围存在差异。运动心脏所产生的内分泌激素既可作为循环激素,又可作为局部激素调节心脏自身的收缩性,维持心脏正常舒缩功能。
研究发现,耐力训练后心房组织中内皮素含量显著增高,力量训练后心肌组织与血浆中儿茶酚胺增高。
长期体育锻炼或训练使心肌的内分泌功能增强。如心肌局部血管紧张素Ⅱ、内皮素、心钠素、一氧化氮、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肾上腺髓质素含量及其相关受体密度发生改变。心脏内分泌水平的变化不仅可以调节和缓冲运动中血压改变,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肌营养,促使心肌肥大,增强心功能与代谢,而且还可以调节水、电解质平衡及交感神经兴奋性,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
运动性心肌肥大主要受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心肌细胞上存在大量神经递质和体液因素的受体,如神经肽、血管活性肠肽、神经紧张素、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等肽能神经递质的受体以及心肌局部和循环系统活性物质的受体,如心钠素、肾上腺髓质素、血管紧张素、内皮素、儿茶酚胺和雄激素等受体。这些细胞膜表面种类繁多的受体与相应的配体结合,通过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和胞内第二、第三信使的作用,导致心肌细胞原癌基因的表达,最终通过心肌细胞结构蛋白基因的表达,引起心肌收缩蛋白合成的增加。
(四)对心肌细胞钙的影响
运动会引起心肌细胞内钙发生变化。心肌细胞内钙分布不均匀,50%存在于胞核,44%存在于胞浆。心肌细胞内钙在运动心脏的生理、病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心肌细胞内钙包括游离钙和结合钙两部分,胞内游离钙包括胞核游离钙和胞浆游离钙,胞核游离钙可以受到胞浆游离钙的影响。己有不少学者应用生物化学方法、电镜细胞化学方法、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方法对运动与心肌细胞游离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运动负荷下心肌肌浆网和线粒体钙发生不同程度变化。表现为心肌细胞游离钙基值的稳态和峰值的显著性变化,并具有可复性;心肌细胞肌浆网和线粒体发生聚钙现象;运动性心肌肥大与胞浆钙变化关系密切,有氧运动训练可显著增加心肌细胞核游离钙变化水平。
(五)对心肌代谢有关酶及游离氨基酸变化的影响
心肌细胞内存在着大量参与能量代谢的酶类,耐力训练后酶活性会发生变化。对肌酸激酶及其同功酶、琥珀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酸活性测试可反应心肌组织的代谢与损伤情况。肌酸激酶MB同功酶是心脏特异型同功酶,血液中如检出此酶的比例较高则可认为是来自心肌细胞的逸出。实验表明,运动训练可使心肌肌酸激酶及其同功酶显著性升高,表明机体磷酸肌酸供能系统旺盛,心肌能量供应进一步提高。过度训练后,心肌细胞的氧化磷酸化过程减弱,磷酸肌酸供能系统遭到破坏。
心肌具有强大的氧化乳酸的能力。尤其在运动或缺血缺氧时,乳酸供能更显得非常重要。李昭波等应用L-14 C-乳酸盐对游泳大鼠左室乳酸转运动力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游泳训练可导致心脏产生运动性肥大,左室乳酸转运呈浓度依赖关系,游泳大鼠较对照组各浓度点提高44-56%,从乳酸转运的动力学特征上看,游泳大鼠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5-48%,心肌转运乳酸能力还受冠状动脉血流量,PH值、离子浓度、葡萄糖和脂肪酸等多种因素影响
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氨基酸又是体内合成新的蛋白质的原料和氧化分解的能源物质,某些氨基酸或其代谢产物还是体内的调节因子。运动训练可引起心肌游离氨基酸发生变化。游泳运动可导致心肌中天冬氨酸、丙氨酸、胱氨酸和缬氨酸等含量显著增加,而谷氨酰胺和谷氨酸显著性降低。
(六)对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细胞凋亡(apoptosis)是在基因控制下进行的细胞主动性死亡过程,它不同于因受各种伤害而导致的细胞坏死。近年来研究表明,运动可诱导心肌细胞凋亡,凋亡时大量自由基增多,Ca2+浓度升高,线粒体膜电位(ΔΨm)下降。有证据表明,运动引起的高浓度血管紧张素Ⅱ及去甲肾上腺素等均可引起心肌细胞凋亡。
心肌细胞凋亡受相关基因调控。Bcl-2是一种原癌基因,具有促进细胞生存,抗细胞凋亡的作用。Bax是Bcl-2家族的成员之一,其作用与Bcl-2相反,能诱导细胞死亡。Bcl-2基因家族所编码的蛋白通过相互作用,正向或反向调控细胞的凋亡过程。研究发现Bcl-2和Bax之间的比率决定着细胞的生存或凋亡。
常芸、张钧等研究表明,运动训练可使心肌组织Bax mRNA表达量有增加趋势,其中中等强度训练加一次力竭运动组有显著性意义;Bcl-2 mRNA表达量有减少趋势;Bax/Bcl-2比值在大强度训练组和中等强度训练加一次力竭运动组明显增加。Bax与Bcl-2作为调控细胞凋亡发生的中心环节,共同参与运动性心肌细胞凋亡发生的调控。力竭运动时有、无训练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参与作用存在差异,细胞凋亡参与程度也存有差异。无训练大鼠心脏细胞凋亡检出率低,心肌中Bax表达较低,Bax/Bcl-2比值较低,很大程度上向坏死的病理方向发展。经过系统耐力训练后大鼠心肌对力竭运动的应激能力较强,心肌受损细胞多以凋亡形式出现,凋亡发生比率较高,有利于受损细胞的清除以及心肌结构与功能的恢复。因此认为,心肌细胞凋亡发生的程度受运动参数(运动形式、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的影响。大强度运动时糖皮质激素、细胞内钙浓度和活性氧自由基产物均升高,通过细胞内外蛋白作用可引起心肌细胞凋亡。
(七)对心肌基因表达变化的影响
运动心脏重塑过程中基因表达与调控主要分为心血管调节肽基因(心钠素、内皮素、血管紧张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生长因子等基因)、初级应答基因(原癌基因)和次级应答基因(心肌的结构蛋白基因)。常芸、李昭波等曾对运动性心肌肥大及病理性心肌肥大的原癌基因以及个别次级应答基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耐力训练后,心房与心室中癌原基因c-myc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心房中原癌基因c-myc的表达明显增高,而心室中c-myc的表达则显著下降,24小时几乎降低到对照水平。说明耐力训练心肌中原癌基因为早期瞬间表达,其表达产物大多数作为次级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启动心肌结构基因的表达,对心肌细胞增殖起调控作用。
运动心脏重塑过程中次级应答基因即结构基因(MHC、α-Actin、MLC-2、ANF等)的表达也有一些研究报道,内皮素和血管紧张素Ⅱ可以明显刺激心肌细胞初始应答基因和结构基因的表达,产生心肌肥大。血管紧张素Ⅱ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诱导原癌基因c-fos和c-myc的表达,而原癌基因c-fos和c-myc的表达又作为刺激心肌结构蛋白基因表达的启动因子,运动心脏结构重塑的发生过程受到甲状腺素的调节,甲状腺素可诱导原癌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研究发现,MLC-2 mRNA 在体内诱导的心肌肥大与α-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有关。
在运动心脏重塑过程中,运动引起的机械信号刺激和/或心肌局部与循环的调控因素如心钠素、内皮素、血管紧张素、儿茶酚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经过信息传导途径,首先引起心肌的初级应答基因,如原癌基因(c-fos,c-myc,ras,myb等)的表达,进而引起心肌次级应答基因如心肌收缩蛋白基因(MHC,MLC-2,Actin等)在转录水平的表达变化,最终导致运动性心肌肥大。
目前筛选基因表达差异的方法有多种,包括消减杂交、差异显示、代表性差异显示法以及cDNA基因芯片等技术。己有作者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构建反映心血管系统复杂心脏疾病的全部基因的技术平台(又称心脏芯片平台);检测了意外死亡的正常人心脏和因心脏疾病死亡的病理性心脏的心肌基因表达差异。目前田振军等应用DNA芯片技术对运动性心肌肥大的基因表达谱变化进行了初步报道。然而,运动性心肌肥大是由机械因素引起的并由神经、体液因素及其它非神经、体液因素共同参与的生理性肥大,与病理性心肌肥大有着本质的区别。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将会全面揭示运动与心脏的分子生物学变化特征。
二、对血管的影响
运动对血管的影响主要包括对血管形态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的影响。目前国际微循环学会将血管分为大动脉、中等动脉、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前微动脉、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微静脉、小静脉、中等静脉和大静脉等十一级。体育运动对血管的影响主要从动脉(以大、中动脉为例)、静脉(以大、中静脉为例)和微循环血管(以心肌、骨骼肌、大脑中微循环血管为例)进行阐述。动、静脉其结构均由内膜、中膜和外膜三部分组成,内膜的内皮细胞和中膜及外膜的平滑肌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对血管的生理功能起决定作用。
(一)对血管内皮细胞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不同强度运动对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变化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血液流动对血管壁面切应力的作用,一般运动负荷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呈流畅梭形,其排列方向与血流方向一致,血管内皮的排布更符合流体力学原理,梭形的内皮细胞顺着血流的方向呈流线型分布。运动超负荷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过度拉伸,个别内皮细胞损伤,内皮细胞的界面分割功能和内分泌功能受损,红细胞及血小板出现聚集粘附现象。
(二)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不同强度运动可导致动脉管壁中膜增厚,弹性纤维和平滑肌增厚,血管壁的弹性增强,搏动有力,有利于血液流动;长期过度训练可造成动脉管壁中膜过度增厚,平滑肌过度增生,血管壁的弹性降低,可出现运动性高血压现象以及运动性心血管和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四)对微循环血管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体育运动可以使冠状血管扩张,刺激小动脉和侧枝血管增生;改变冠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钙调控,诱使冠脉转运能力的提高。心肌缺血可刺激冠状侧枝血管的生长。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使心脏微循环得到改善,心肌窦样管扩张,心肌细胞氧气与营养物质供应丰富,心脏的代偿功能提高。
对于冠状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的病人应采取“量体裁衣、不疾不徐、循序渐进”的方法,可以提高心脏的功能,改善心肌的缺血状态,切忌不可急性大运动量锻炼。
体育运动还可以改变毛细血管在器官内的分布和数量。例如,使骨骼肌和心肌和脑组织内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中微饮小泡增多,管腔面微绒毛结构增多,毛细血管开放数量以及新生数量增多,口径增大,容积和表面积增大,行程迂曲,分支吻合增多,改善器官的血供,心肌细胞与毛细血管最大氧气弥散距离减小,有利于细胞的氧气和能量供应,进而增强器官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