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课程申报| 最新动态| 科研快报| 网络课堂| 理论教学| 实验教学| 图片资源| 教学课件| 教学视频| 仪器设备| 网上答疑
最 新 热 门
 固顶 泌尿系统-李秋霞副教授
 固顶 第一届国际运动医学与...
 固顶 2014活性氧生物学效应...
 固顶 陕西省生理科学会2014...
 固顶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
 固顶 田振军教授本学期课程...
 固顶 中国解剖学会2013年学...
 固顶 2013长安国际心血管病...
最 新 推 荐
 固顶 《运动解剖学》课程建...
 固顶 《运动解剖学》课程简介
 固顶 运动心血管实验室简介
 固顶 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解...
 固顶 田振军教授指导的运动...
 固顶 中国中老年人群C反应蛋...
 固顶 荧光/化学发光/可见数...
 固顶 透射式电子显微镜

  正文内容

运动解剖学电子教案 第2章 基本组织


[ 作者:Admin     来源:运动解剖学课程网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10/01     文章录入:Admin ]



 
【学习目标】
细胞和组织是构成人体结构的基本单位和结构基础,通过学习掌握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掌握人体四大基本组织的形态结构、分布特点及其功能。充分理解细胞和组织是人体组成的结构基础。  
 
授课方式:
网络多媒体课件
 
【基本要求】
1明确基本组织的概念。
2掌握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的结构特点、分布及其机能。
 
【基本概念】
1.组织:是由形态相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所组成,它们在机体内执行一定的功能。
2哈佛氏系统: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有由多层同心圆排列的圆筒状骨板称哈佛氏骨板。在哈佛氏骨板的中心的一纵行管道,称哈佛氏管,并与其周围的骨小管相通连,骨细胞 借哈佛氏管与骨小管内组织液的流通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哈佛氏骨板与哈佛氏管合称哈佛 氏系统,又称骨单位。
3.突触:是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接触点。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通过突触,一个神经元的功能活动能影响与之接触的 另一个神经元的功能活动。
4.腺上皮:是由具有分泌功能的腺细胞所组成的上皮。以腺上皮为主所组成的器官称腺体。腺体有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之分,前者腺细胞的分泌物通过导管排到体外或器官的管腔 ,如汗腺,唾液腺等;后者分泌物不经导管直接进入血液和淋巴,经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 处参与完成有关的生理功能,如甲状腺、肾上腺等。
5.血浆和血清:血浆为血液的细胞间质,呈淡黄色的粘稠液体。血浆内含溶解状态的纤维蛋白元,流出血管后,纤维蛋白元转变为不溶解的纤维蛋白,使血液凝固。血凝后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为血清
 
【重点难点】
1.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2.神经组织的结构特点,神经元的结构与分类。
 
【思考练习】
1.何谓基本组织?包括哪几种?举例说明。
2.被覆上皮分哪几类?各有何特征?
3.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及其功能如何?
4.简述人体各类血细胞的功能及其正常值。
5.比较三种肌肉组织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
6.试以骨骼肌的超微结构来说明肌肉的收缩与舒张的过程?
7.神经组织是怎样组成的?其功能如何?
8.试述神经元的形态及结构,并说明神经冲动是如何传导的?
课 程
运动解剖学
授课对象
四年制本科 体育教育专业
教 师
田振军
职 称
教  授
讲授方式
理论课
大 班
学 时
54学时
实验课
小  班
学 时
18学时
使用教材
《运动解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二章 基本组织
【基本内容】
 
组织是由形态相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所组成,它们在机体内执行一定的功能 。根据组织构造和功能的不同,可将人体的组织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四大基本组织。各类基本组织具有不同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如肌肉组织由肌纤维组成,肌纤维内含肌原纤维并参与肌肉的收缩运动;神经组织由神经元即神经细胞组成,细胞有突起并能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结缔组织的细胞类型多样,细胞间质丰富,具有营养、支持、防御等功能;上皮组织的细胞排列紧密,覆盖于身体表面或衬于管腔内表面,执行吸收、分泌、排泄和保护等功能。
 
第一节 上皮组织
 
一、上皮组织概述
上皮组织覆盖于人体的外表面或衬在体内各种管、腔及囊的内表面,由许多排列紧密的 细胞和少量的细胞间质所组成。细胞基部位于基膜上与深层结缔组织相连。上皮细胞内一般没有血管,营养由深层结缔组织中的血管供应。
上皮细胞具有极性,一极朝向体表及管、腔、囊的内表面,称游离面。上皮细胞的游离面具有特殊结构以适应与外界接触频繁的功能活动,如小肠上皮游离面有纹状缘,以扩大吸收面;气管上皮有颤动的纤毛,可使尘埃或分泌物排出。另一极称基底面,一般借一层很薄的基膜与深层的结缔组织相连。
上皮组织具有保护、分泌、吸收和排泄等功能,如皮肤上皮主要是保护;肠上皮和肾上皮是吸收和排泄;腺上皮是分泌。此外还有特殊分化的感觉上皮分布在感觉器官中,具有感觉的功能,如味细胞和嗅细胞。
根据上皮组织的功能不同,分为被覆上皮、腺上皮和感觉上皮。
二、被覆上皮
被覆上皮是覆盖在机体的内外表面的上皮组织,一般是由各种形态的单层上皮细胞(单层上皮)和多层上皮细胞(复层上皮)组成的膜状结构。被覆上皮根据细胞排列的层次和表 层细胞的形状,又可分为以下七种: 图2-1被覆上皮
(一)单层扁平上皮
由一层扁平细胞组成。从表面观察细胞为多边形,边缘有锯齿状波纹。细胞之间有少量的细胞间质。细胞核呈扁圆形,位于细胞的中央。
单层扁平上皮分布的位置不同称谓也不一。覆盖于心脏、血管和淋巴管腔内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为内皮,内皮薄而表面光滑,有利于血液和淋巴的流动以及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覆盖于胸膜、腹膜和心包膜的单层扁平上皮称为间皮,间皮也很薄,表面湿润光滑,便于内脏活动。
(二)单层立方上皮
由一层立方形细胞组成。细胞核为球形,位于细胞的中央。主要分布于肾小管、甲状腺及肝脏等处,具有重吸收和分泌等重要作用。  
(三)单层柱状上皮
由一层棱柱状细胞平行排列而成。细胞核呈椭圆形,位于细胞基底部。主要分布于胃、肠 、子宫和输卵管的内表面等处,其功能主要是吸收和分泌。
在某些器官的柱状细胞表面常附有特殊结构。如小肠粘膜的上皮细胞有纹状缘;在气管、 支气管、输卵管和子宫等处的粘膜上皮表面都附有纤毛,因此,称单层柱状纤毛上皮。
(四)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由不同形状的柱状细胞、梭形细胞、杯状细胞和锥体形细胞组成。所有细胞均附着在同一基膜上,但细胞高矮不等,细胞核的位置排列也不在同一平面上,所以称假复层。这类细胞的游离面常附有能摆动的纤毛,故称其为假复层纤维柱状上皮。主要分布在呼吸道内表面。在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细胞之间夹杂有分泌粘液的杯状细胞,分泌的粘液能粘着并清除灰尘和细菌等异物,借助于纤毛有节律性的摆动,将含有灰尘、细菌粘液排除至喉部形成痰液。此外,粘液还有湿润干燥空气的作用。  
(五)复层扁平上皮
由多层细胞组成。仅表层的细胞为扁平状,位于最深层的基底细胞为矮柱状或立方形。基底细胞能不断地进行有丝分裂,逐渐向上皮的中层推移,位于中层的 多层细胞为多角形,也随之向上皮的表层推移,细胞形状由柱状逐渐变为扁平状。表层细胞的衰老、死亡及损伤脱落不断得到深层细胞的补充。
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口腔、咽、食管、肛门、阴道和皮肤等处,具有耐磨损、防止外物入侵的作用,受伤后有很强的修复能力。  
(六)复层柱状上皮
这种上皮的表层细胞呈柱状,中间层细胞为多角形,基底层细胞为矮柱状。分布于眼睑结 膜和尿道海绵体部的粘膜上皮,其功能主要是保护作用。
(七)变移上皮
这种上皮细胞的形状和层次可随着所在器官的收缩和扩张而发生变化,故称变移上皮。主要分布在肾盂、肾盏、输尿管和膀胱的内表面。如当膀胱空虚而收缩时,上皮细胞层次变厚 。表层细胞呈立方形,胞体大,有的含有两个细胞核,称盖细胞。中层细胞呈多边形,基底层细胞为矮柱状或立方形。当膀胱充盈而扩张时,上皮层次变薄,表层细胞变扁平。变移上皮的盖细胞具有防止尿液渗入器官壁内的作用。  
三、腺上皮
腺上皮是由具有分泌功能的腺细胞所组成的上皮。以腺上皮为主所组成的器官称为腺体。 腺体有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之分,前者腺细胞的分泌物通过导管排到体外或器官的管腔,如 汗腺、唾液腺等;后者分泌物不经导管直接进入血液和淋巴,经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处并 参与完成有关的生理功能,如甲状腺、肾上腺等。 图2-2 腺上皮
四、感觉上皮
感觉上皮是由上皮细胞在分化过程中特化成具有接受特殊感觉功能的细胞,能将刺激的能量转变为神经冲动,这种神经冲动沿着感觉神经传到大脑产生感觉。
人体主要的感觉上皮有鼻粘膜嗅区内的嗅觉上皮,它能接受气味的刺激;舌粘膜内的味觉上皮,它能接受食物味道的刺激;眼视网膜内的视觉上皮,它能接受光线的刺激;耳内的位置觉上皮,它能接受人体做各种直线变速、旋转变速等位置变化的刺激等;耳内的听觉上皮,它能接受声波的刺激等。
 
第二节 结缔组织
一、结缔组织概述
结缔组织是由多种细胞和大量的细胞间质组成的。组成结缔组织的细胞种类多、排列疏 松,且分散于细胞间质中。细胞间质有液体、胶状体、固体基质和纤维等。
结缔组织是人体内构造复杂、形态多样、种类繁多的一大类基本组织,广泛分布于人体各处。结缔组织的功能主要是起支持、连接作用,并具有营养和防御、保护等作用。如疏松 和致密结缔组织主要起支持、连接作用,同时又具有保护和防御功能;血液具有营养功能,并能清除异物和消灭细菌;骨组织构成身体的支架,起着支持和保护作用。
结缔组织根据形态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网状组织 、脂肪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血液和淋巴组织。
一、疏松结缔组织
疏松结缔组织肉眼观察时呈蜂窝状,故又称蜂窝组织。疏松结缔组织是由排列疏松的纤维与分散在纤维间的多种细胞构成。疏松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是细胞数量少而分散,但种类多,纤维分布稀疏,大量的半液体基质填充于细胞与纤维之间。 图2-3疏松结缔组织
疏松结缔组织是由细胞、纤维和基质三种成分组成。
(一)细胞
疏松结缔组织中细胞类型较多,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是该组织的主要细胞。其他如浆细胞、肥大细胞和脂肪细胞仅在某些部位出现,数量不恒定。在某 些病理情况下,还可见少量来自血液的各种白细胞。
成纤维细胞: 成纤维细胞是疏松结缔组织的主要细胞成分,数量多,分布广。根据不同的功能活动状态,将细胞分为成纤维细胞和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乃是机能活动旺盛的细胞,细胞较大、轮廓清楚、细胞核也大、核仁大而明显,细胞有明显的蛋白质合成活动和分泌活动并产生纤维和基质;纤维细胞机能不活跃,细胞轮廓不明显、核小、着色深、核仁不明显、细胞质少。这两种细胞可互相转化,当组织损伤时,大量成纤维细胞聚集在该处,产生新细胞与间质进行修复。
巨噬细胞:数量多,分布广,细胞不规则,具有短而钝的突起。有活跃的吞噬能力,吞噬侵入人体内的细菌、异物及衰老伤亡的细胞碎片,对机体有重要的防御保护作用;巨噬细胞对机体的铁代谢起重要的作用,衰老的红细胞被吞噬后而解体,解体后红细胞内的含铁化合物和其他化学物质,在细胞生成或代谢时仍可被重新利用;巨噬细胞还能吞噬处理和贮存抗原物质,并将处理后的抗原物质传递给免疫淋巴细胞,在免疫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
浆细胞:浆细胞在疏松结缔组织中数量较少。细胞圆形或卵圆形 ,大小不等,核圆形,偏于细胞的一侧。浆细胞具有合成、贮存与产生抗体的功能,并参与体液免疫反应。
(二)纤维
疏松结缔组织的纤维分为三种: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
胶原纤维:胶原纤维直径较粗,呈白色,在疏松结缔组织中常排列成束,彼此交织,纤维束常有分支。胶原纤维的化学成分是胶原蛋白,胶原纤维具有韧性,抗拉力性强。
弹性纤维:直径一般比胶原纤维细,略呈黄色,纤维有分支,排列散乱。其化学成分主要是弹性蛋白,具有弹性。
疏松结缔组织主要由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交织在一起所组成,既有韧性,又有弹性,故可使器官与组织抵抗外来牵引力,保持形态和位置的相对固定。
网状纤维:网状纤维在疏松结缔组织中含量较少,多分布在其他组织的交界处。纤维较细,有分支,彼此交织成网状,其化学成分是胶原蛋白。
三、致密结缔组织
致密结缔组织的形态特征是细胞成分少,纤维多,排列紧密。此种组织可因所在部位的不同,其纤维的密度和排列而有差异。多数致密结缔组织由胶原纤维组成,少数由弹性纤维组成。根据纤维的排列可分为两种类型:规则致密结缔组织和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
(一)规则致密结缔组织
由排列整齐的粗大胶原纤维束组成,腱是典型的规则致密结缔组织。腱的组成成分主要是胶原纤维组成粗大的纤维束平行排列,其方向与肌肉牵拉方向一致。纤维束之间,夹有成纤维细胞(又称腱细胞),可生成胶原纤维,腱损伤后有较强的修复能力。 图2-4致密结缔组织(肌腱)
(二)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
主要由粗的胶原纤维构成,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较少;纤维之间有少量细胞,一般为成纤维细胞,纤维束排列方向不定,互相交织。这种组织如内脏被膜、眼球 巩膜等。
以胶原纤维为主的致密结缔组织,具有连接、支持和保护功能。
四、网状组织
网状组织由网状细胞、网状纤维与基质组成。网状细胞以胞突互相连接形成细胞网架,网状 纤维较细,分支吻合形成纤维网架,分布于网状细胞周围。基质填充于网眼内。
网状组织构成造血器官的支架,分布于骨髓和淋巴等器官。此外,由于未分化的网状细胞可演化成为其它类型的细胞,如网状细胞可产生网状纤维;骨髓造血器官内的网状细胞可分 化成为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等血细胞,具有吞噬作用。 图2-5网状结缔组织
五、脂肪组织
脂肪组织由大量脂肪细胞聚集而成的,成群的脂肪细胞之间被疏松结缔组织分隔为许多脂肪小叶。脂肪组织主要分布在皮下、肠系膜、大网膜及某些脏器的周围,具有贮存脂肪、维持体温、支持和保护等功能。此外,脂肪组织的代谢活动很旺盛,脂肪细胞中的脂类不断进行合成、转化和利用。
六、软骨组织
软骨组织是一种特殊分化的结缔组织。由软骨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细胞间质为凝胶状的固体,内含有丰富的纤维,软骨细胞埋于细胞间质的小腔内。软骨组织坚韧且有弹性,有较强的支持和保护作用。软骨由软骨组织和外面包裹的软骨膜组成,软骨内没有血管,其营养依赖软骨表面软骨膜内的血管供应。
根据软骨细胞间质中不同的纤维成分,软骨可分为透明软骨、弹性软骨和纤维软骨。
(一)透明软骨
透明软骨组织分布较广,如成人关节面软骨、肋软骨和气管软骨等。其构造特点是细胞少,软骨细胞存在于基质的小囊中,细胞间质中的基质透明,呈半固体状态、内含少量的胶原 原纤维,有一定的弹性,能承受较大的压力;具有支持、缓冲和减少摩擦等作用。 图2-6透明软骨
软骨细胞对软骨损伤后的再生修补没有作用,软骨组织的再生和修复主要依*软骨膜内的 细胞进行修复。老年人的透明软骨,可能钙化或骨化,还可以变成纤维软骨。
(二)弹性软骨
弹性软骨主要分布于耳廓和会厌等处,构造与透明软骨近似,不同的是弹性软骨的基质里 含有大量的弹性纤维,并相互交织成网状。弹性软骨具有支持、保护等作用。 人的弹性软骨终身不会钙化或骨化。 图2-7 弹性软骨
(三)纤维软骨
纤维软骨主要分布在椎间盘、半月板和耻骨联合等处,构造也与透明软骨相似,不同之处 是细胞少而分散或成行排列,基质中含有大量的成束或交*排列的胶原纤维,因而富有韧性。 图2-8 纤维软骨, 图2-9两个骨细胞和部分骨单位的示意图
七、骨组织
骨组织是人体内最坚硬的结缔组织,由骨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细胞间质内的骨盐与粘蛋白组成基质,纤维是骨胶原纤维。骨基质呈细针状结晶,大都沉积在胶原纤维内,沿纤维长轴 平行排列,这不仅使骨组织呈现坚硬的固体状态,而且具有很强的抗压力效能。因而骨组织 具有支持和保护的功能。
(一)骨组织的结构
骨胶原纤维被粘蛋白粘合在一起,并有大量骨盐沉积,共同构成薄板状结构,称为骨板。在骨板之间或骨板内有小空腔,称骨陷窝。骨陷窝向周围发出许多细管,称骨小管,与附近骨陷窝发出的骨小管相通连。骨细胞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胞体呈扁平卵圆形藏于骨陷窝内,突起伸入骨小管的空腔内,其内充满组织液(图2-9)。细胞有骨细胞、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和骨原细胞,以骨细胞为最多。成骨细胞由骨原细胞分化而成,是带有细长突起的 细胞,胞质内富含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产生骨组织的基质及胶原纤维,随着骨基质 的钙化,成骨细胞被包埋即转变为骨细胞。破骨细胞为多核的大细胞,可释放溶酶体酶,溶解和吸收骨质。
(二)骨质的结构
根据骨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可分为骨松质和骨密质两种。
骨密质: 主要分布于骨的表层及长骨的骨干。横切长骨骨干观察骨密质的结构,显示出骨板有四种不 同的排列方式: 图2-10 骨密质结构模式图(长骨干横切)
(1)外环骨板与内环骨板:外环骨板位于骨干外表面,由几层骨板形成,与骨干外表成平行排列 ;内环骨板位于骨干内表面,由数层不甚整齐的骨板形成,与骨髓腔面平行排列。外环骨板和内环骨板表面分别覆盖着骨外膜和骨内膜,骨内膜不覆盖骨小梁、中央管及穿通管的表面 。从外环骨板表面穿过骨密质通向骨髓腔的管道称为穿通管,其内有来自骨外膜的血管及神 经通过。
(2)哈佛氏骨板: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是骨密质的主要结构单位,为多层同心圆排列的圆筒状骨板。在哈佛氏骨板的中心有一纵行管道,称为哈佛氏管,并与其周围的骨小管相通连,骨细胞借哈佛氏管与骨小管内组织液的流通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哈佛氏骨板与哈佛 氏管合称哈佛氏系统,又称骨单位。
(3)间骨板:是哈佛氏系统之间呈不完整的环状骨板层,它是哈佛氏骨板被破坏后的残 留部分。
骨松质:骨松质由杆状或片状的骨小梁组成的网状结构。骨小梁由数层重叠的骨板和骨细胞构成 。骨松质的网状腔隙内有血管及红骨髓,并与骨小管相通。组织液自此腔隙通过骨小管到达骨陷窝,骨细胞通过组织液的流通进行物质交换。骨松质主要分布于长骨两端和扁骨、短骨和不规则骨的内部。
八、血液和淋巴
血液与淋巴属于液态结缔组织。
(一)血液
新鲜血液为粘性的不透明的红色液体,由血细胞和血浆(细胞间质)组成。血细胞悬浮于血浆之中。血浆为血液的细胞间质,呈淡黄色的粘稠液体。血浆内含溶解状态的纤维蛋白原,流出血管后,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解的纤维蛋白,使血液凝固。血凝后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为血清,即基质。所以,血液的细胞间质也包括基质和纤维两种成分。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1红细胞: 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及细胞器,细胞呈两面向中央凹陷的圆饼状,双凹圆盘状的外形使细胞具有较大的表面积,有利于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 细胞内含大量的血红蛋白,使血液呈红色,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功能。红细胞在血液循环中平均寿命是120天,衰老的细胞不断死亡,新生细胞不断补充,以保持血液中红细胞数量的相对稳定。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成人每立方毫米血液中的平均数:男为450万-500万个,女为350万-450万个。随着年龄或生活条件的不同,红细胞的数量及血红蛋白的含量可有生理性改变,如生活在高山和高原地区的居民,红细胞的数值大都高 于平原地区的居民.此外,如运动后、饱食后以及缺氧等情况下,都能使红细胞的数值暂时增高,这是机能适应性的表现。
2白细胞:又称白血球,为无色球形的有核细胞。按其细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而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两类。有粒白细胞又根据细胞质内特殊颗粒对瑞特氏(Wright)染料的染色反应不同,分为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三种 ;无粒白细胞分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1)嗜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成熟细胞核分叶,称为分叶核,一般分2-5叶,成人的中性粒细胞以3核者为多。细胞质内布满均匀的细小的嗜中性颗粒。嗜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与很强的吞噬细菌、异物的能力,故有防御功能。
(2)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很少,只占白细胞总数的1.5%左右,核一般为2叶,细胞质中充满粗大的嗜酸性颗粒。嗜酸性粒细胞与变态反应有关。
(3)嗜碱性粒细胞:数量最少,只占白细胞总数的0.5%左右,细胞核不规则,可分为2-3 叶,细胞质内有大小不一、分布不均的嗜碱性颗粒。嗜碱性粒细胞与抗凝血、变态反应有关 。
(4)淋巴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20%-30%,细胞大小不一,分为大淋巴细胞和小淋巴细胞。大淋巴细胞与小淋巴细胞之比为1∶9,小淋巴细胞包括不同功能的群体,主要有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具有细胞免疫功能,B淋巴细胞具有体液免疫功能。
(5)单核细胞:数量较少,占白细胞总数的3%-8%,是血细胞中体积最大者。细胞圆 形,核不分叶,呈卵圆、肾形等,细胞质较多。单核细胞具有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当它穿出血管而进入组织后,转变为巨噬细胞,所以单核细胞被认为是幼稚型的巨噬细胞,是巨噬细胞的后备力量。单核细胞能吞噬细菌、异物颗粒和杀伤肿瘤细胞等,参与免疫反应。
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远比红细胞少,正常人每立方毫米血液中白细胞的数值为5000- 9000,男、女无明显差异,儿童血液中的白细胞较成人略高。在正常健康情况下,每种类型的白细胞在细胞总数中有一定的百分比值,但在疾病情况下,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类型白细胞的百分值可发生变化,在临床上作为诊断疾病的指标。
血小板: 是由骨髓内巨核细胞脱落而成的碎片,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呈圆形、卵圆形等,内含细胞器,表面有细胞膜,常成群分布。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参与血液凝固。血液凝固是由溶胶状血浆变为凝胶状血块,即由纤维蛋 白原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变化过程,是在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以及血浆内一系列因素共同参与下完成的。当血管内皮受损伤后,血小板即粘附于损伤处,释放5-羟色胺和少量肾上腺素,使血管收缩,血小板在损伤处聚集形成血小板栓,同时释放血小板 凝血因子,加速凝血酶的生成,凝血酶则促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从而使血液凝固 。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含有20万-40万个血小板。
二)淋巴
淋巴为无色液体,由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细胞成分主要是淋巴细胞,细胞间质即淋巴浆 。
血液与淋巴均具有运输与防御功能。
 
一、肌肉组织概述
肌肉组织由肌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其中基本成分是肌细胞,通常也称为肌纤维,许多肌细胞聚集在一起,周围被结缔组织包围而形成肌束,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肌束间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分布。
肌肉组织是人体局部或整体产生各种形式运动的动力来源。人体产生的各种动作,如攀登、 持物、跳跃、吞咽和表情等,是由分布在机体的骨骼肌收缩为动力实现的;内脏管道的蠕动 和血管口径的变大变小,是由其壁内的肌组织收缩与舒张协调活动实现的;心脏壁内的肌组织收缩产生的动力,是推动血液循环的主要动力来源。
肌肉组织根据形态、功能和位置等的不同,可分为骨骼肌组织、心肌组织和平滑肌组织三种 类型。三种肌细胞内大部分有肌原纤维,形成显微镜下所见的纵纹。骨骼肌和心肌细胞的肌原纤维有明暗相间的横纹,所以称横纹肌;平滑肌纤维无横纹。骨骼肌组织的收缩受意识支配,为随意肌;心肌组织和平滑肌组织的收缩不受意识支配,为不随意肌。
二、骨骼肌
大部分骨骼肌附着在骨骼上,故称骨骼肌。骨骼肌是由骨骼肌纤维组成。骨骼肌纤维呈长圆柱状,其大小因肌肉类型和生理活动的状况而不同,加强体育锻炼能使肌纤维体积增粗。
(一)骨骼肌纤维的一般构造
     骨骼肌纤维一般由肌膜、肌浆、肌核组成。其构造特点是多核细胞,表面有肌膜;大量的细胞核位于肌纤维之边缘;细胞质称肌浆,内有丰富的肌原纤维,呈细丝状,沿肌纤维纵轴平行排列,每条肌原纤维有明暗相间的横纹,而且明暗横纹皆整齐地排列在同一水平,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呈现明暗相间的横纹,故称横纹肌。图2-11 肌原纤维横纹模式图及不同收缩状态肌丝滑动简化图解  
(二)肌肉的超微结构
肌膜:肌膜由内、外两层组成,内层通常是与细胞膜相同的单位膜;外层是粘多糖蛋白质和网状纤维组成的基膜。普通显微镜下两层膜不易分辨。
肌核:位于肌膜内面,数目依骨骼肌纤维的大小不同,有几个至数百个核,一般呈卵圆形。
肌浆:肌浆中含有肌原纤维、肌质网和丰富的线粒体,还有肌红蛋白(是贮氧的场所)、肌糖元和脂滴。
(1)肌原纤维:在肌原纤维的模式图中(图2-11):暗带称A带,暗带中的浅区称H带,H带中有一条暗线称M线;明带称I带,明带中有一条暗线称Z线,两Z线之间的部分称为肌节, 肌节是肌肉收缩的形态结构单位。
电镜下观察,每条肌纤维内含有上百条左右肌原纤维,每条肌原纤维由约上千条粗肌 丝(肌球蛋白微丝)和细肌丝(肌动球蛋白微丝)构成。粗细肌丝平行于肌原纤维长轴有规律地相间排列。侧面观,细肌丝排列在肌节的两侧,一端连接于Z线,另一端游离。粗肌丝排列在肌节中部,两端均游离,与细肌丝相互穿插。I带由细肌丝组成,H带由粗肌丝组成,A带中除H带以外均由粗、细肌丝共同组成。A带的正中线处,粗肌丝伸出一些细微丝突形成M线 。在A带的横断面上可见粗、细肌丝相间规则排列,每一条粗肌丝被六条细肌丝围绕。目前 较普遍地认为:骨骼肌纤维收缩功能实际上是由于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滑动,而引起肌节缩短,表现为肌肉收缩,称为肌丝滑动学说。
(2)肌质网与T小管:肌质网是肌细胞内的滑面内质网,是由薄膜构成的复杂管状系统 ,纵行包绕在肌原纤维的周围,故称纵小管或叫肌小管。每条肌原纤维表面有许多肌小管纵列盘 绕并呈重复交替排列。覆盖在A带上的肌小管沿肌原纤维的长轴纵行排列;在H带纵行排列的肌小管彼此分支吻合,形成不规则的网状肌小管。在A带和I带交界处,纵行排列的肌小管汇合成单条横向膨大的肌小管,称为终池(图2-12)。在终池内常含有浓密的小颗粒和钙离子 。位于终池处的肌膜,呈漏斗样内陷,形成与肌原纤维相垂直的横行细管,称横小管,简称T小管。T小管环绕每条肌原纤维,沿两条终池之间穿行,但不与相邻的终池相通。这三条平行并列的横小管合称三联管或三联体。一般认为,肌质网与肌纤维收缩时兴奋的传递有关。 从肌膜传来的兴奋波,通过T小管,传到肌纤维内,肌质网释放钙离子,进入肌浆,迅速引起肌原纤维收缩活动。 图2-12 横小管与肌质立体结构模式图
(3)线粒体:呈椭圆形或棒状,分布在肌核的两端、肌膜附近或肌原纤维之间。 其数目随不同的肌细胞有所不同。在肌纤维活动的过程中,线粒体生成ATP,供给化学能。
(4)肌红蛋白:肌浆中所含有的肌红蛋白是一种特殊的含铁蛋白质,它使肌纤维呈现红色。根据肌纤维内肌红蛋白含量的多少,可将骨骼肌纤维分为红肌纤维和 白肌纤维。
红肌纤维也称慢缩肌纤维,肌纤维直径较细,肌浆较多,肌红蛋白含量丰富,线粒体数目较多,集聚于肌膜下,肌质网不甚发达,肌原纤维细且较少,肌纤维周围毛细血管较多,管理 它的神经为小运动神经元。肌纤维主要依*有氧代谢产生ATP供能。肌纤维收缩速度慢,收缩力量小,但持续时间长,不易疲劳。
白肌纤维也称快缩肌纤维,肌纤维直径粗,肌浆和肌红蛋白含量较少,线粒体数目也较少,常成对排列在Z线两侧。肌原纤维粗而多,肌纤维周围毛细血管较少,支配它的神经为大运动神经元。肌纤维主要依*无氧酵解产生ATP供能。 肌纤维收缩速度快,收缩力量大,但持续时间短,易疲劳。
哺乳动物还有中间型肌纤维,其 形态结构介于红肌纤维和白肌纤维之间。
在人体内,快缩肌纤维与慢缩肌纤维混合存在于同一块骨骼肌内,但每块骨骼肌中两者 的百分比不同。例如,男性肌肉中的快缩肌纤维的百分比一般高于女性,所以男性肌肉的爆 发力强于女性,而肌肉的静力工作能力却弱于女性。又如,不同专项运动员两型肌纤维的百 分比也有区别,短跑运动员的小腿三头肌中,快缩肌纤维所占百分比很高,而长跑运动员则是慢缩肌纤维的百分比很高。体育锻炼使骨骼肌纤维增粗,但不同性质的训练使不同类型的 肌纤维产生效应,耐力训练可引起慢缩肌纤维增粗,速度—爆发力训练可引起快缩肌纤维增 粗。
三、心肌
心肌由心肌细胞及其间质成分组成。主要构成心脏壁的肌层,也见于近心脏的大血管壁内。 心肌组织虽与 骨骼肌组织相类似,也有横纹,但心肌的显著特点是不受意识支配,收缩有节律性,持久而不易疲劳。受刺激时,心肌纤维可全部同时收缩,收缩时间较长,但不出现强直收缩。
从形态结构上看,心肌纤维呈短圆柱状,有分支,并互相连接成交织的立体肌纤维网。在分*处两心肌纤维的肌膜特殊分化,形成阶梯状相互嵌合的结构,称闰盘,他不仅加固心肌纤维间的连接,还能将兴奋迅速地从一个心肌细胞传递到另一个心肌细胞。心肌纤维终生不停地收缩与舒张,以保证心脏终生不停地搏动。 图2-13 三种肌组织断面图心脏中还有一种特殊分化的心肌纤维,构成了心的传导系统,具有传导冲动的功能 ,维持心脏自动有节律性地搏动。
四、平滑肌
平滑肌组织分布于消化管、血管、膀胱和子宫等内脏器官壁的肌层,故又称内脏肌。平滑肌组织的基本成分是平滑肌纤维,呈梭形,只有一个细胞核,位于细胞的中部,肌浆中的肌原 纤维较细密均匀,在一般的显微镜下不易看见。平滑肌纤维皆集合成束,由平滑肌纤维组成的肌层,肌纤维平行排列,每个梭形肌纤维的宽部与另一肌纤维的尖细部相嵌。 平滑肌收缩缓慢而持久,不易疲劳,不受意识支配。平滑肌的伸展能力特别强,如子宫平滑肌伸展后可使其体积增大到原体积的20多倍。平滑肌组织收缩可引起内脏、血管的运动 。
骨骼肌、心肌、平滑肌在形态结构、分布和功能上有相同处也各有其特点,三者之比较如表2-1:
 
表2-1  三种肌组织的比较
 结构、神经支配
功能分布分布
骨 骼 肌
心肌
平 滑 肌
结构特征
肌原纤维
丰富、平行对应排列
粗细不等
排列紧密
排列细密均匀
横纹
明显
细胞核
多且位于边缘
单或双核,
位于细胞中央
单核位于细胞中央
不受意识支配
神经支配
 
受意识支配
不受意识支配
不受意识支配
功能特点
收缩
快速、时间短
自动有节律
缓慢、持久
疲劳
易疲劳
不易疲劳
不易疲劳
分布部位
 
附着于骨骼,分布于四肢,
头颈、躯干和食管上段
心壁肌层
内脏器官壁肌层,
血管壁肌层
第四节 神经组织
一、神经组织概述
神经组织结构的主要成分是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和传导冲动 的功能。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是神经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感受体内、外刺激 并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神经胶质细胞不具备产生兴奋和传导兴奋的生理特性,但它对神经 细胞起着支持、绝缘、输送营养、排出代谢废物以及防御等作用。
二、神经元
(一) 神经元的形态结构 神经元的形态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但每个神经元都由细胞体和细胞突两部分组成。 图2-14 神经元模式图。
.细胞体: 细胞体形态多样,有星形、锥体形、球形、梭形等。 细胞体大小也不相等,其直径最小的为4-5µ,最大的可达150µ。细胞体是神经细胞的营养和功能中心,具有和其他细胞一样的结构,即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组成。
细胞膜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和传导冲动的功能;细胞核多为单核,位于细胞体中央;细胞质内含有一般细胞所具有的细胞器,如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中心体等,还含有神经细胞所特有的丰富的尼氏小体和神经原纤维。尼氏小体是存在于细胞质内的粒状或块状物质,由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蛋白体构成,是合成蛋白质的主要结构,其形态、数量和分布有所不同。细胞骨架由微管和神经细丝组成,它们集合成束,形成神经原纤维,分布于细胞体和所有细胞突内,除有支持作用并维持神经元的形态外,还与细胞内的物质运输有关。 图2-15 尼氏体与神经元纤维
细胞突: 是细胞体的细胞膜连同细胞质向外突出形成的突起,其数目和长短各不相同,按其形状和功能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种。
(1)树突:从细胞体发出,每个神经元有一至多个不等,每一树突反复分支如树枝状, 借以扩大接受刺激的面积。树突的功能主要是接受从另一个神经元传来的神经冲动,并传向神经细胞体。
(2)轴突:从细胞体发出,每个神经元只有一个,细长而均匀,表面光滑,常有侧支从轴突垂直发出,轴突未端分支较多,形成轴突终末。轴突的主要功能是将来自细胞体的神经冲动传给其他神经元或效应器。
神经纤维: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轴突或感觉神经元的长树突及包在外面的髓鞘组成。此髓鞘由神经胶质细胞形成,称神经膜。神经元的轴突,组成神经纤维的中轴 部分,称轴索。根据轴索外面有无髓鞘包裹,神经纤维可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两种。
(1)有髓神经纤维:此类纤维在突起与神经膜之;间包有一层节段性的髓鞘,髓鞘主要含脂质和蛋白质,具有绝缘作用。脑神经和脊神经中大多数为有髓神经纤维。
(2)无髓神经纤维:此种纤维在神经元的突起与神经膜之间没有髓鞘。植物性神经的节后纤维,嗅神经和部分感觉神经,都是无髓鞘神经纤维。
(二)神经元的分类   神经元的形态差异很大,一般可按细胞突数目或功能特点的不同进行分类。
按细胞突数目分:
(1)假单极神经元:从胞体只生出一个胞突,经短距离即分为两支,一支伸向周围与感受器相连,称周围突;另一支伸向中枢,称中枢突。这类神经元在胚胎早期为双极神经元,在以后发育过程中,两极在突起根部合并成为一个,故称假单极神经元。
(2)双极神经元:从胞体两极各发出一个胞突,一个为周围突,与感受器官相连;另一 个为中枢突,伸向中枢。
(3)多极神经元:从胞体发出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
按功能特点分:
(1)感觉神经元:又称传入神经元,胞体位于脑神经节或脊神经节内,周围突末端终止于感受器,中枢突伸入中枢内,与联络神经元联系。感觉神经元接受感受器传来的神经冲动,并将神经冲动传给联络神经元。
(2)运动神经元:又称传出神经元,胞体和树突位于中枢内,轴突伸向周围,其末梢连接效应器。运动神经元将神经冲动传给效应器,引起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
(3)联络神经元:又称中间神经元,皆是多极神经元。胞体和胞突均位于中枢内,多个联络神经元之间互相联系,并在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起着联络作用。
(三)神经元之间的联系突触
  神经系统内神经元的数量庞大,神经系统的机能活动依赖于许多神经元之间的密切业务联系 ,一个神经元发出的神经冲动可传递给多个神经元,或一个神经元分子也可接受多个神经元 传来的冲动。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是彼此接触,如果一个神经元突起的末梢膨大,形成扣状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接触,这种接触点称突触(图2-16)。可见,突触是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接触点。通过突触,一个神经元的功能活动能影响与之接触的另一个神经元的功能活动。 图2-16 突触结构模式图
大多数突触,是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形成的,即轴-树突或轴-胞体。此外,还有轴-轴突触、树-树突触、体-体突触等。
电镜观察,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突触前、后膜分别为突触前、后神经元相接触部分增厚的细胞膜。在*近突触前膜的轴浆内,含线粒体和大量聚集的小泡,称突触小泡。小泡有多种,小泡内含化学物质,即神经递质。突触后膜上具有特异性的蛋白质受体,受体种类多,但有特异性。神经系统内突触传递方式较为复杂。当神经冲 动传至突触前膜时,突触小泡可贴附于突触前膜上,形成开口,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 ,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受体蛋白质构型发生变化,改变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即 引起突触后膜发生兴奋性或抑制性的变化,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受抑制。突触的传递都是单向的,不能往返或逆向传递。
三、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胶质细胞形状各异,大小不等,广泛分布于神经系统中,围绕在神经元周围,数量比神经细胞多十倍以上。神经胶质细胞也是由细胞体和细胞突两部分组成,但细胞突无树突和轴突之分,细胞质内没有尼氏体,不具有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
神经胶质细胞在中神经系统中,胞突彼此互相连接构成网状支架,支持神经细胞体与神经纤维。当中枢受损时,可转变为巨噬细胞,吞噬溃变碎片,并大量分裂增殖填补于损伤处 。胶质细胞以突起连接毛细血管与神经元,协助神经元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在周围神经系统中,胶质细胞生成有髓鞘神经纤维的髓鞘有绝缘作用。可见,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有着支持、营养、绝缘和保护等功能。